多边合作是最需守护的战后安排

沈 逸

202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8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战争胜利的成果之一,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主义国际体系与秩序安排,至今仍是国际关系的基石与核心框架。回顾过去80年,这套国际体系尽管经历过冷战曲折,但总体上仍有效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爆发,为战后国际社会整体保持长期和平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战后世界秩序的主干部分脱胎于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世界主义”蓝图。在设计联合国基本框架时,作为安理会五常机制安排的前身,即由中、美、苏、英四大国共同承担责任的构想,是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这种超越传统强权政治窠臼,务实推进多边合作的努力,奠定了战后世界秩序的基础。

遗憾的是,罗斯福的主张及其相关战略遗产,并没有在美国国内得到真正传承与发展。美国很快重新回到强权政治的思路上,在很大程度上背弃了多边主义,重新回到集团对峙和阵营对抗的老路上,并最终导致冷战的爆发。频繁出现的代理人战争,对联合国宪章宗旨与原则的公然拒绝,以及对国际合作与发展议程的劫持和扭曲,成了冷战时期的常见现象。这不仅违背战后世界秩序设计的初衷,也给全球广大国家和地区带来长期动荡。

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结束,人类迎来了和平与发展的新希望。然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及少数西方国家并没有抓住这一契机来推进真正的多边合作,反而过度消费冷战胜利的“红利”,在全球推行单极霸权秩序。冷战后的美国一度以“世界领导者”自居,打着“维护规则”旗号搞“伪多边主义”,在实践中通过“小圈子”架空联合国。这实则是企图以单边主义取代多边主义、以自定规则取代战后国际秩序。

在安全领域,冷战后的北约不但没有随华约的解散而瓦解,反而不断东扩,将冷战思维延伸至欧洲以外地区。美国借机在全球范围构筑军事同盟网络,打着“民主”旗号干涉他国内政,削弱战后秩序的合法性与公信力。最终导致全球安全治理赤字不断扩大,相关国家的国防预算持续提升,实质性地陷入安全困境。在经济领域,美国和西方一度主导了带有新自由主义色彩的“超级全球化”浪潮,一味追求资本和市场的无障碍流动,却忽视了全球南方国家利益和各国内部社会公平。随着全球范围内出现金融危机频发、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世界各国对这种失衡的经济全球化展开了反思,“逆全球化”的声音开始出现。

事实证明,缺乏包容公平的全球化难以持久,由少数国家主导、片面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国际秩序不仅不稳定,也无法让大多数国家共享发展红利。无论是俄乌冲突,还是加沙危机,都持续不断地提醒我们,有必要汲取教训经验,摒弃冷战思维和阵营对抗等过时理念,通过对话谈判化解矛盾,实现共同安全。

在80年后的今天,各国必须坚定维护二战胜利成果所奠定的国际体系和基本原则。首先,这意味着要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联合国体系是二战胜利果实的集中体现,支撑着战后国际公平正义的基本格局。它是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支柱,任何试图架空联合国权威、另起炉灶的图谋都必须加以警惕和抵制。

其次,这意味着要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强调国际上的事情由各国商量着办,而不是由某一个国家或少数国家说了算。各国无论大小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一员,都有权参与共同规则的制定与完善。全世界珍爱和平的人民必须牢记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历史,坚定捍卫二战胜利成果,坚守真正的多边主义,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最后,要坚决反对新冷战和集团对抗的苗头。当下,零和博弈没有出路,搞军事集团对抗只会危及全球安全。中方始终认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世界不能重拾霸权主义,不能被拖回丛林法则。同时,近年实践证明,拼凑封闭排他的联盟、鼓吹经济脱钩和科技封锁,都是陈旧冷战思维的翻版,不得人心,且注定无法取得成功。

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为人类迈向共同未来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其积极成果应当被加倍珍惜和维护。展望未来,国际社会必须以史为鉴,坚决反对回到势力范围划分和冷战对抗的老路,在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下团结合作。唯有如此,才能让《联合国宪章》所期盼的“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的理想成为现实,让人类共同的未来更加光明、安全与繁荣。(作者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4

标签:历史   战后   冷战   联合国   秩序   国际   主义   美国   国家   全球   罗斯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