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5分钟|西晋版 “驯狮高手”,拿捏!

头戴高帽,用途成谜

通体青釉亮到反光

胡人老哥单手拿捏雄狮

这个1700年前琅琊世族的显眼包

堪称西晋版“手办天花板”

这件青瓷胡人骑狮器

带有浓厚的异域风情

看这胡人

浓眉大眼,高鼻大耳

络腮胡,八字胡上翘

头戴一顶夸张的网纹卷沿高筒帽

帽子中部有有凹弦纹

帽带垂于脑后

胡人身穿圆圈、十字形纹衫裤

脚踩网纹履

右手拿着便面——也就是扇子

左手还揪着狮子的耳朵

目光如炬,尽显威严

而他所骑的狮子

怒目圆睁,獠牙外露,颌下有须

下垂的尾巴呈树叶状

尾尖上卷,灵动可爱

通身以圈形斑纹装饰

整件文物通体施青釉

釉面光滑,玻璃质感强

图片来自网友“小老醯儿”

值得一提的是

这个胡人的形象

与汉代北方和西部的胡人形象明显不同

反而和广东、广西等汉墓陶俑形象

以及浙江、湖南等晋代陶俑形象相似

充分体现了晋代民族交融的特点

陶俑座灯,西汉。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藏。图片来自网友

陶银绿釉胡神灯俑,东汉。俑深目高鼻,头戴尖顶帽,表明了其胡人的身份。 故宫博物院

胡人头上的帽子是中空的

如果按比例还原

大约有一尺(33厘米)那么高

围绕这顶“高帽”

研究人员对这件文物的用途进行了猜测

有人认为是烛台

帽子里插蜡烛,供照明之用

有人认为是水注

帽子里可注水

以便磨墨时往砚台里加水

所以它还有两个别名:

胡人骑狮烛台

胡人骑狮瓷水注

图片来自网友“北斗边歌风客赵兄”

中国古代的照明工具中

蜡烛占有重要地位

烛台伴随蜡烛而生

二者相辅相成

唐代永泰公主墓壁画,侍女手持烛台。 图片来自网友“泽霖文史”

晋代时已普遍使用蜡烛

南北朝时期

烛台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瓷烛台多借鉴动物造型

从考古发掘的器物来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流行狮形烛台、羊形烛台和骑兽俑烛台

青釉狮形烛台·西晋 邹城博物馆

2003年,临沂洗砚池街王羲之故居公园扩建时

发现了两座西晋墓

青瓷胡人骑狮器

出土于其中的一号墓

一号墓的随葬品十分丰富

有铜器、瓷器、陶器等250余件(套)

其中7件为国家一级文物

青铜神雀负雏衔鱼熏炉,洗砚池晋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 临沂市博物馆

如此厚葬

墓主人想必大有来头

令人意外的是

一号墓的两个墓室里

却安葬了三名女童

西墓室女童年龄为6岁

东墓室两个幼儿分别为两岁和一岁

一号墓的两个墓室并列分布。

在中国古代

死者不满8岁被称为“无服之殇”

死后只以瓦棺装敛

埋在园内了事

但一号墓里3个夭折的孩子

有丰富精美的随葬品

是按照成人礼仪埋葬的

其身份必定非同一般

专家们推测

三个孩子要么是琅琊王氏家族成员

要么来自琅琊王室司马家族

青铜仙人骑狮器,洗砚池晋墓出土,国家一级文物。 临沂市博物馆

临沂古时曾叫琅琊

秦朝三十六郡之一的琅琊郡

就在山东东南部

东汉时,光武帝刘秀之子刘京

进爵为王之后

就把封国——琅琊国的国都迁到了开阳

也就是现在的临沂城

自此以后

无论是琅琊国还是琅琊郡

郡治所在地都是现在的临沂

到了晋代,琅琊王传至司马家族

洗砚池晋墓出土的部分漆器底部有朱书文字,使得考古人员得以确定墓葬年代。

说到琅琊

就不得不提琅琊王氏

这个涌现了王导、王敦、

王羲之等诸多名流的家族

源于姬姓

祖先是周灵王的孙子宗敬

发展到西汉时

王吉祖孙三代位列三公

为其后代成为望族奠定坚实基础

曹魏西晋时

家族已是英才辈出

东晋初年达到鼎盛

与皇室司马家势均力敌

史称“王与马,共天下”

洗砚池晋墓是山东地区

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西晋墓葬

其一号墓是目前全国唯一

没有被盗的西晋大型墓葬

曾入选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如今,这件青瓷珍品静守临沂

带着观者穿越千年

一睹琅琊世族的辉煌与魏晋的风流气象

主理人:尹燕燕

设计统筹:吕文佳

策划:张春晓 高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西晋   胡人   砚池   陶俑   司马   临沂   晋代   墓室   博物   烛台   文物   高手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