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1月,薄一波到延安汇报工作,并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见面之后,毛主席和薄一波闲话家常,问他是哪里人,薄一波回答说是山西定襄人。
“薄”姓并不是一个常见的姓氏,毛主席对此很感兴趣,说道:“汉文帝的母亲也姓薄,她的弟弟叫薄昭,汉文帝封他为代王,建都在山西中都(今平遥一带),你们是不是这一支的后人?”
听了毛主席的介绍,薄一波就有了研究薄姓源流的兴趣,只是由于年代久远,仔细考究起来颇为困难,这成了薄一波的一个遗憾。
中国人向来重视家族传承,而且“家史”和“国史”从来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近现代中国的风云变幻中,薄一波能够从一个山村农家脱颖而出,自然也离不开其家族的背景和时代洪流。
薄一波出生于1908年,这一年很是特别,清朝的两位最高统治者——光绪和慈禧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先后去世。3年之后,民国成立,但很快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薄一波就是在这个新旧急剧交替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
薄一波的爷爷去世的早,留下了2个儿子,薄昌有和薄昌福。两位兄弟年龄相差15岁,薄一波的父亲是小儿子。俗话说“长兄如父”,但这位长兄后来却以“分家”为由,把弟弟赶出了家门。
被赶出家门后,薄昌福带着自己的妻子胡秀青去了岳父所在蒋村,这次搬家,对薄一波后来的命运影响深远。
蒋村坐落在忻州盆地边缘,是定襄县比较富裕的一个村子,这里地下水资源丰富,造纸业发达,有200多年的历史,家家户户都供奉“祖师爷”蔡伦的牌位。蒋村有一个外号叫“半截子”,因为这里村民的院墙只抹上半截白灰泥,是专门用来晒纸的。
薄一波说:蒋村生产的销路很好,不仅在附近卖得好,还能卖到晋中,甚至内蒙、直隶的几个县。手工制造业发达,经济就会繁荣,消息也会灵通,人也会相对精明活泛,见过世面。
薄昌福吃苦耐劳,干活又快又好,沉默寡言,看起来很严肃,外人给他取外号叫“黑脸阎王”,但实际上他是忠厚老实、心地善良的人。他搬到蒋村后,在亲戚的介绍下,和一个姓朱的人合开了一家纸坊,靠着一文一文攒下来的钱,在村子附近买了一个小院子和8亩坡地。
薄昌福起早贪黑,勤劳致富,生下了2个儿子1个女儿,薄一波是家中的老幺。就在薄昌福第4个孩子出生的那一年,他哥哥薄昌有家道衰落了。薄昌有看到弟弟日子过得不错,就拿了一把刀子到路上堵他,见面后威胁说:“我现在过不了日子,你给我40吊钱!如果你不愿意,就用这把刀子杀了我!”
薄昌福当时要养3个孩子,还有一个孩子已在孕中,哪里拿的出40吊钱?但哥哥一再紧逼,薄昌福只能借高利贷,凑了40吊钱交了出去。薄一波的母亲很不情愿,但薄昌福说:“人家讹咱们,总比咱们讹人家好。”
不久之后,薄家的第4个孩子就生下来了,是个男孩儿。但薄昌福夫妇却默默垂泪——他们的钱都被拿走了,还欠了一屁股债,根本养不起这个孩子。那一年薄一波4岁,已经能记事了,他说:父母亲在无限悲苦中,狠着心把刚出生的弟弟溺死了。
此后,薄昌福更加辛勤地工作,还完了高利贷,还供薄一波读完了初小和高小。薄一波高小毕业后,提出想继续去太原上学,薄昌福二话没说就同意了,当时的村里人都议论纷纷,说:“薄昌福送儿子去太原读书,是想做官吧!”面对闲言碎语,薄昌福不为所动,他拿定了主意就不会轻易改变。
薄昌福一生辛劳,白手起家靠着自己的努力挣出了一片家业,还把一个儿子供成了后来的国家领导人,可以说十分令人敬佩。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进攻山西,薄一波当时已经是大名鼎鼎的“牺盟会”领导人,为了保护父母的安全,薄一波把他们送到了陕西汉中,薄昌福看着自己一辈子攒下的家业毁于一旦,内心非常痛苦。到汉中后不久,他就生了一场大病,于1938年病逝,终年64岁。
薄一波的母亲叫胡秀清,她也是一位非常值得尊敬的女性。她不仅是薄昌福事业上的好帮手,还是几个孩子最坚强和贴心的后盾。她一生行善,人缘极好,村里有谁有了纠纷,都会找她评理,因为她公道善良。上了年纪后,村里人都尊称她为“昌福老人”。
胡秀清是一位解决纠纷的“大师”,薄一波回忆录里记录过这样一件非常有趣的故事:薄一波小时候和小伙伴偷吃了别人家的枣子,被发现后,枣树主人拿着一把铁锹一路追赶,这时候胡秀清正好回来,看到后就大声对薄一波喊:“站住!让你伯伯拍你一铁锹就是了,跑什么?”那人听后反而觉得不好意思,讪讪离开了。
胡秀清处理问题的方式深深地影响了薄一波,在她的熏陶下,薄一波从小就善于当调解人,甚至一些成年人遇到问题,也会来询问他的意见。后来薄一波在组织工作中能力出色,很大一部分是他母亲的功劳。
胡秀清在37年后去了陕西汉中,薄昌福去世后,薄一波把她接到了晋东南根据地,之后她还在延安住过一段时间。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胡秀清来到北京,于9月28日病逝,终年76岁,距离新中国成立只差2天。
再说回薄一波长大的蒋村,如前文所述,这里手工制造业发达,经济相对繁荣,消息也灵通,这里的人也就会更加精明活泛。1908年,蒋村开办了蒋村小学,雇了一批接受过新教育的老师来执教,薄一波7岁的时候上了这所小学,接受了最初的教育。
11岁那年,薄一波代表蒋村参加定襄县的统考,考试成绩名列前茅。村子里的乡绅们对此感到很骄傲,就劝薄昌福继续供儿子读高小。甚至定襄县第一高校的郭校长都亲自登门劝说,让薄一波继续读书。这个郭校长在定襄县威望很高,他是老同盟会的会员,在定襄闹过革命。经他们劝说,薄昌福下了决心继续供儿子读书,包括后来薄一波提出要去太原读书,他也表示支持。
薄一波从小就学习成绩优异,这里面的一个原因也是因为蒋村的造纸业。当时造纸的原料是废书、废报纸,每个纸坊都有一个废书库,薄一波放学后就会钻进废书库找书看,像什么四大名著,《儒林外史》、《官场现行记》、《时事论文》,甚至还有黄埔军校的全套讲义,他都大略看过。
薄一波晚年回忆说,当时收来的废书中,不乏一些珍贵的古籍,包括一本宋版的《庄子》。大革命失败后,薄昌福害怕惹祸,把这些书都当成了纸浆毁掉了,实在是可惜。
目前市场上真正的宋代原刻本《庄子》极为罕见。宋代雕版印刷技术成熟,但因年代久远且历经战乱、虫蛀等自然损耗,存世量极少。若真品宋版《庄子》原刻现身拍卖,参考同类宋版古籍(如宋版佛经、史书)的成交记录,其价格可能达到数百万元甚至更高。民国时期中华书局出版过仿宋版《庄子》,价格相对较低,躲在数千元至数万元间。
来到定襄县上学后,薄一波的眼界得到了开拓。当时定襄县有好几个青年在北京大学和师范大学读书,他们回来之后,会向学生们介绍国内外最近发生的一些大事,这些对于薄一波冲破传统的束缚无疑是大有帮助的。在定襄高小3年,薄一波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后来当过上海区委书记的陈怀璞烈士。
更新时间:2025-05-1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