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喝“黄芪水”,身体有啥影响?中医带你认清4个关键问题


如果评选老百姓最熟悉的中药材,黄芪应该榜上有名,它入药历史足够“久”,距今已有2300年;它入药方剂足够“多”,有“十方八芪”的名号;它入药范围足够“广”,超市能买到,千家万户有储备;而最重要的是,它使用时机足够“密”,药食同源的身份,让大家对黄芪水充分信任。

很多人有“喝黄芪水”的习惯,几粒黄芪薄片,放入保温杯里,开水或温水冲泡,连喝一个月以上,感觉气足了,神清气爽了,身变瘦了,浑身有劲了。但也有人反映平平,甚至觉得更虚了。


黄芪虽然药食同源,但它本质上仍是“药”,有用量、用法、使用时机等讲究。国人对待包括黄芪在内的“知名药材”,有3大无师自通、全国类似的行为惯性:

一是咋咋呼呼,别人说啥就是啥,缺乏辨析能力,照抄照搬,认为自己也能行。

二是大大咧咧,感觉太熟悉这味药了,闭眼能说出一二三,反而不愿深究,漏掉许多关键信息。

三是风风火火,说干就干,马上就落实,其实有一定风险,主动咨询专业医生的不多。

由于黄芪自带“四大光环”,也增加了黄芪泡水的普及度。


1、黄芪四时适用。春天能助阳升发解春困,夏天可防暑固表防耗气,秋可润燥止咳养肺阴,冬可温阳暖身防皲裂。

2、黄芪四脏同养。上养肺,中养脾胃,外养肌肤腠理。

3、黄芪四制之法。生用切片、利水、固表、清肺,蜜炙入血改善血弱、补肺阴,炒制入脾土,改善腹胀;酒炙升提,防中气下陷。但无论哪一种,都以气为先,治气虚。

4、黄芪四大名言。它是“补气之长”,这句话深入人心;老百姓认为“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脾胃学说认为“益元气补三焦”;温病学说认为黄芪“专司补虚通痹”。


所以,黄芪能成为名药、常用药是有众多本事和助推的,以“黄芪泡水”这个最常见的做法看,有4个关键问题,很多人没有搞清楚,或者人云亦云,干脆就做错了,没有养生养身,反而喝出了毛病,泡出了隐患。

这4个关键问题是:

1、黄芪泡水多少克为宜,量大了行不行?

2、黄芪泡水该怎么泡?

3、黄芪水是只有黄芪一种药材吗?还是需要联用增效?

4、黄芪泡水,可以长期喝吗?哪些人不能喝?

中医认为,黄芪味甘,味微苦、回甘,性偏温,入脾肺二经,主用补气升阳,走表可托毒生肌,入内则益气固表,饮食能利水消肿,入方剂能治病解困,入汤煲可补益增气,泡水喝能利水化湿。


黄芪以根部入药,挖过黄芪的人知道,它长在坚实黄土地上,根部又直又长钻得又深,吸水力强,被称为“抽水机”,而且它的横切面有“三色”:

外层表皮褐色——益心火生营血,中间白色——入肺金,肺朝百脉主气,里层黄色——入脾土,养三焦助运化,生气血之源。这样就构成两大格局:

一是走左升路,喝下黄芪水后,从中焦出发,从肝疏泄,改善上火问题;苦入心,助心行血,上窜至肺部,其调通水道,可以利水。黄芪生发气机较猛,如平地起风,很快就有气来了,但不持久。

由于黄芪主升,所以单纯脾虚,用补中益气汤、防己黄芪汤、黄芪桂枝五物汤等,都有效果。但气升上去,要形成循环,还得要降下来,如果右降不畅,就会作乱,典型的就是上火,所以黄芪要配伍使用,很少单用,可与砂仁、黄连、半夏等同用。


二是黄芪的补气通路。是和水汽的通路相同的,水汽通路有2条:一是沿着太阳经,所以黄芪合着水汽,走体表,通阳气,方剂玉屏风散、防己茯苓汤等,都可敛汗益卫固表;二是沿少阳三焦经,从脾胃及肺,升提力大,作用于肺金的卫气,主表虚,刚好和麻黄汤开金水收敛表实相对。

那么,第一个关键问题就来了:黄芪如果泡水,多少克为宜?

黄芪少量可补肺,中剂量补脾,大剂量补肾。以现代计量单位看,2至20克是少量,一般黄芪用5—10克为宜;20—60克是中等剂量,超过60克是大剂量,大剂量一般入汤方,有严格的使用症状范围,日常泡水,用小剂量即可。


第二个关键问题:黄芪泡水,如何泡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这是黄芪泡水做错较多的问题,平常做法是:把黄芪洗干净,放入保温杯,倒进去温水或开水冲泡,其实这种做法不太对。

黄芪以根入药,坚固而干硬,它的性情是收敛的,只有充分启动激发后,才会迅猛发散出来,用保温杯温水、开水冲泡无法充分将黄芪有效成分泡出。正常做法是先找个锅,放入三碗清水,把水煮开后放入黄芪,大火煮20—30分钟才管用。

中医药方里,黄芪很少有散剂,都是配在汤剂里起效,就是通过熬煮把其药用成分逼出来。


第三个关键问题:黄芪水是只有黄芪一种药材吗?还是联用其它药材增效?

黄芪水可以单独喝,也可以联合其它药材。前面也说到,黄芪小剂量使用,不超过20克,多数是5至10克,也是预留了与其它药材联用的空间,常用的配伍药材有红枣、枸杞、山药、白术、麦冬、丹参、菊花、陈皮等等。

第四个关键问题:黄芪泡水能直接喝吗?哪些人要慎喝慎用?

常喝黄芪水,一般是6个目的:减肚子变瘦,赶走湿气,补气养血,敛汗止汗,治内脏下垂、利于疮痈排脓恢复,尤其是黄芪养脾养肺,走表入心,对脸色不好、骨头不硬、经常浮肿、肌肉松弛、体质不好等情形,有良好功效。


但黄芪是提气为主,作用时间不长,提气太快,会出现燥、咳、上火、气逆等情况,黄芪也不能直接排湿,它是间接健脾来祛湿,所以湿气湿热较重的人,吃黄芪见效慢,不划算。总的看,5种人不能喝黄芪水:

一是湿热蕴盛、热毒炽盛、肾阴虚的人,通过舌诊脉诊有明显特征体现。

二是感冒发烧的人,尤其是肌肉紧、大便秘结时,正是实热,不宜用。

三是怀孕和哺乳期妇女、处于经期的女性。


四是辨证为肝郁气滞的人,肝郁的人不缺气,只是气在某个地方堵了,用黄芪提气是火上浇油。

五是盲目减肥的人,黄芪可利水,只有气虚浮肿才能用,其它类型的肥胖要辨证才能用。

而且,黄芪不同的剂量,对现代人的血压、血糖均有不同影响,要注意辨证后才能用。

总之,黄芪水是好东西,正确使用确实有效果,但也要用对剂量,正确炮制,科学搭配,尤其是5种不宜使用的人,一定要注意,黄芪入药需遵医嘱。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5

标签:养生   黄芪   中医   身体   关键   药材   补气   剂量   方剂   脾胃   水汽   温水   放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