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立秋到,我们一起贴秋膘!”打开最近的一档美食节目《回家吃饭》 ,浓郁的酱鸭香气、热气腾腾的涮羊肉火锅、创意十足的热呛菊花鱼……似乎都在提醒我们,那个属于“大口吃肉”的节气又到了。然而,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早已不需要靠囤积脂肪来抵御严冬。面对这一古老的习俗,我们不禁要问:今天的“贴秋膘”还具有现实意义吗?我们又该如何科学、健康地“贴”?正如节目中营养专家所强调的核心观点:“贴秋膘,贴的是免疫力的储备,不是脂肪的厚度。”这篇文章,将带您一起解读传统智慧,为您奉上一份现代、科学的“立秋食肉指南”。
(图片由AI生成)
一、为何要“贴秋膘”?从民俗智慧到科学解读
“贴秋膘”的习俗源于古人对季节变化的深刻洞察。夏季炎热,人们常食欲不振,即所谓的“苦夏”。这会导致体重下降,身体出现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亏空。立秋之后,天气转凉,人的食欲也随之恢复。此时通过增加营养摄入,补充夏季的损耗,为即将到来的寒冬储备能量,便成了顺应自然的养生智慧。
从现代营养学角度看,这一传统不无道理。“贴秋膘”的本质,是调整膳食结构,弥补营养缺口,增强身体机能,以适应季节更替。它不是简单粗暴地增肥,而是一次科学的营养“补给”。
二、新时代“贴秋膘”三大原则,你都做对了吗?
节目中展示了从福建酱鸭到北京涮肉,再到融合创新的菊花鱼,丰富的美食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结合权威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我们可以总结出新时代“贴秋膘”的三大黄金原则:
原则一:因人而异,辨清体质再进补
• 普通健康人群:可适量增加优质蛋白的摄入。视频中的酱鸭和鱼肉都是绝佳选择。鸭肉性偏凉,富含蛋白质,适合夏秋之交“平补”,不易上火。鱼肉蛋白质易于消化吸收,且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有益。
• 超重或肥胖人群:“贴秋膘”的重点应放在补充优质蛋白而非脂肪上。应优先选择低脂肪的白肉,如鱼、虾、去皮鸡肉等。节目中的“热呛菊花鱼”用焯水和快烹的方式,保留了鱼肉的鲜嫩,又控制了油脂摄入,是一道非常值得借鉴的菜肴。
• 脾胃虚弱人群:经历了“苦夏”后,消化功能可能较弱。进补不宜操之过急,可以先从小米粥、山药等温和养胃的食物开始,待肠胃适应后,再逐步增加肉类摄入。
原则二:荤素搭配,坚守3:7黄金比例
贴秋膘不等于只吃肉。节目中的营养专家建议,荤素比例保持在3:7为宜。这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建议不谋而合:
• 足量蔬菜:保证每天摄入不少于300g的蔬菜,其中深色蔬菜应占1/2。
• 控制红肉:猪、牛、羊等红肉富含血红素铁,但饱和脂肪含量也较高。指南建议,成人每周红肉摄入量控制在300~500g,平均每天约为40~75克。
• 巧搭“润燥”食材:秋季气候干燥,容易出现“秋燥”。可以搭配一些白色食物,如百合、莲藕、银耳、梨等,它们有滋阴润肺的功效。节目中“热呛菊花鱼”里的菊花,也起到了清热疏风的作用。
原则三:选对肉类,烹饪方式是关键
• 白肉(鱼、禽)优先:指南推荐每周吃鱼2次或300~500g,禽肉300~500g。它们脂肪含量普遍低于红肉,是优质蛋白的理想来源。
• 烹饪宜清淡:避免油炸、红烧等重油重盐的烹饪方式。多采用蒸、煮、炖、快炒、凉拌等方法。例如,福建酱鸭虽是“酱”菜,但其核心在于用老汤慢炖,让风味物质渗入,而非依赖大量油脂。热呛菊花鱼更是体现了健康烹饪的精髓。
三、特别提醒:这些“贴秋膘”的雷区请避开
1. 痛风及高尿酸人群:请远离浓郁的肉汤、动物内脏和海鲜。节目中提到的“老汤”和火锅汤底,经过长时间熬煮,嘌呤含量极高,容易诱发痛风。
2. 心血管疾病患者:需警惕高脂肪和高钠。骨头汤中的脂肪含量远高于钙,并非补钙佳品。同时,像酱鸭这类菜肴在制作时需注意盐和酱油的用量,可选择减盐或零添加的调味品,控制钠的摄入。
3. “以热攻热”需谨慎:视频中提到的四川“以热攻热”吃跷脚牛肉,是特定地域的饮食文化。对于不常食辣的地区居民,过度辛辣可能刺激肠胃,加重“秋燥”,应量力而行。
总之,立秋“贴秋膘”是根植于我们中华养生文化中的仪式感。今天,我们应以科学的眼光去传承它,将这场秋日的美食盛宴,变成一次对身体健康的智慧投资。大家要记住,我们贴的,是为健康过冬储备的优质营养和强大免疫力,而不是腰间徒增的几寸脂肪。
来源: 央视网
更新时间:2025-08-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