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提到“中医是不是科学”,很多人第一个反应是怀疑,尤其是年轻学生。有的大学中医专业学生甚至说:“我们都生活在信息化时代了,还在学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这不是倒退吗?”听上去似乎挺有道理,毕竟时代发展飞快,人工智能、量子计算都来了,中医怎么还能站得住脚?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得弄明白“科学”到底是啥。科学在认知上的核心就是“求真”。不管用什么方法,不管出发点是什么,只要能揭示客观规律、指导实践有效,那就是科学。所以关键不在于是古代的理论,还是现代的术语,而在于这个理论有没有道理、能不能解决问题。
举个例子,北京天坛公园有个著名的回音壁。不少去过那的人都试过:贴着墙轻声讲话,几十米外的朋友也能听得一清二楚,跟打电话似的。这是因为圆形墙壁会把声音反射集中到另一点,是一种声波的反射现象。现代有学者用最先进的设备去研究这个结构,试图用现代物理的方式把它的原理解释清楚,还动手造了一个“复制品”,结果失败了。复制品达不到原来的效果。这说明什么?说明古人虽然没有今天的计算机,没有声波模拟仪器,却凭着经验、观察和智慧,造出了一个让今天的人都难以复制的结构。这不就是“科学”的体现吗?只是他们的语言方式不一样,说得不是“赫兹”“波长”,而是经验之谈和直觉描述。
这跟中医是一回事。比如《黄帝内经》里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话什么意思?就是说人体内部的正气足、抵抗力强,外来的病邪就侵入不了;反过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外邪能入侵,说明身体已经有虚弱的地方。这不就是今天讲的“免疫力”概念吗?人体本身的免疫功能强大,病毒来了也能抵御;身体虚弱时,病毒就容易趁虚而入。
再看一句:“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是讲的外因作用。就是说,有些病邪是很强的,比如风寒、瘟疫这些东西,如果不注意避开时间、环境,哪怕身体不错,也可能生病。这跟现代防疫观念是不是异曲同工?传染病来了,哪怕身体再好,也得戴口罩、洗手、保持距离。
这些看法,不仅逻辑清晰,而且跟现代医学中的“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发病机制是吻合的。《内经》用几句话就概括了一个复杂的健康管理体系,不是“科学”又是什么?只是它不讲“细胞免疫”“T细胞抗原”这些术语,用的是自己的方式表达。
所以,把《黄帝内经》视为“过时的老古董”,那就错了。它不是落后,而是超前。很多观点直到今天仍然适用,有些甚至比现代医学更强调“人”的整体和主动性,强调预防、强调调整生活方式,这些正是今天最前沿医学的研究方向,比如功能医学、整体医学这些流派,也正在向中医靠拢。
科学不是只有一种样子,也不是只看技术手段的“新旧”。能帮助人理解世界、改善生活的理论,就值得被尊重。中医就是在几千年的实践中发展出来的一套经验科学,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甚至有些语言对今天的人来说稍显抽象,但这并不影响它的价值。
中医不是科学吗?先别急着下结论。不妨换个角度思考: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有一套完整的健康理论,讲预防、讲人体调节、讲病因分析,而且今天依然能指导实践、还能解释不少现代疾病——这难道不值得敬佩吗?是否科学,最终还是得回到“有没有用”“是不是求真”这两个根本上来看。从这个角度说,中医不但科学,而且是一门深刻的生命科学,只是还需要更多人愿意静下心来真正去理解它。
更新时间:2025-07-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