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商鞅不惧任何势力,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维度对秦国进行了一场打碎重来的彻底变革,史称商鞅变法,商鞅也因此得罪了一大批秦国的旧贵族势力。
最要命的是把太子嬴驷也给得罪了。赢驷在十多岁的时候曾经触犯了境内商鞅,依据法令把赢驷的老师处以黥刑,赢驷从此便对商鞅没了好感,这也为日后商鞅凄惨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嬴驷即位,即秦惠文王。秦国的贵族宗室趁机诬陷商鞅,秦惠文王顺势捕杀商鞅,并将其尸首车裂于闹市。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秦惠文王虽然杀了商鞅,却将他的变法体系全盘继承下来。
这背后有着怎样的考量?其实,经过22年的变法,秦国国富兵强已是有目共睹,变法体系对秦国的强大起到了关键作用,秦惠文王自然明白其中利害。
秦魏博弈:争夺河西之地
从公元前413年秦魏第一次河西之战开始,两国围绕河西之地展开了长达70年的断断续续的战争。在这期间,魏国处于鼎盛时期,作为第一梯队的大国,秦国一直被碾压。
甚至出现了秦惠公50万秦军被吴起的五万魏军击败的惨剧。但公元前343年的马陵之战成为了转折点,魏国的10万精锐被齐国击灭,实力遭受重创,从此从头号强国沦为二流国家。
而在秦国商鞅变法期间,魏国为防范秦国攻击河西之地,早早派遣大将龙贾驻守。龙贾在河西修建了一条300里长的长城,从华山北路开始,经过一系列重要地点,一直延伸到黄河边,并在雕阴建造城池,重兵镇守。
到嬴驷即位时,龙贾已扎根河西二三十年,依靠魏长城和洛水建立了稳固的防御体系。魏国凭借横跨黄河两岸、独占华山以东战略要地的优势,既能向东与中原诸侯一争高下,又能向西打压秦国,让秦国东出的路线被堵得死死的。
秦惠文王嬴驷深知,秦国要想强盛,必须拿下河西之地。他一直在等待一个时机,要么秦国更加强盛,要么魏国再遭遇重大危机。
终于,公元前333年,公孙衍认为攻取河西之地的时机成熟,秦惠文王采纳其建议,派遣公孙衍和樗里疾兵分两路攻打魏国河西之地。公孙衍率领北路秦军沿洛水攻击魏国的雕阴城,樗里疾率领另一路攻打阴晋。
公孙衍大军很快抵达雕阴城下,驻守雕阴的魏国老将龙贾率领45000魏军迎战。此时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军已今非昔比,号称“首功之国”,将士们为了首级和爵位作战勇猛。
最终,秦军重创魏军,龙贾战败被俘,一举收复河西之地。这场雕阴之战是秦国东出的第一战,秦国变法崛起的势头让山东各国感到不安。
纵横之术:苏秦张仪的谋略对决
在《战国策》中,苏秦和张仪的纵横言论备受瞩目。虽然苏秦宣扬合纵,张仪宣扬连横,主张和游说目的截然相反,但他们所用的游说利器都是纵横之术,且核心要义均出自《鬼谷子》一书。
揣情量权是纵横之术的基础。苏秦和张仪游说前,都会提前揣量游说对象国家的各种情况,包括山川地形、天时、人民、谋臣、财富、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甚至国君本人的志向、兴趣、性格、爱好、亲疏等都要细细揣量,做到心中有数后才开始游说。
得到对方实情后,还必须精心修饰言辞,让纵横言论文采斐然、充满魅力,以此打动说服对方,这就是“事变虚词,成文章而后论之”。
苏秦和张仪的纵横言论,所用纵横术以捭阖为主,只是因立场不同,在捭阖术使用上各有侧重。
苏秦主张合纵,多用捭之术,重在以利诱之,多讲好听的、优点以及能达成的好目的和好处。而张仪主张连横,多用阖之术,重在以危恐之,多讲严重后果和危害来恐吓国君,让其采用自己的策略。
总之,捭阖之术是纵横术的核心灵魂,纵横术需根据游说对象和意图不同,话术千变万化。
值得一提的是,《战国策》中苏秦和张仪的纵横言论在结构上大致相同,语言组织精妙。熊宪光教授曾说,这分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也正因如此,如今有大量学者认为,《战国策》可能是一部拟作。
秦国的崛起,是商鞅变法的成果,是秦魏博弈的胜利,也是纵横之术施展的舞台。
#历史##历史冷知识#
文章来源:信息素
更新时间:2025-04-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