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CTO称将启动自研芯片,降低对英伟达、AMD依赖

微软首席技术官凯文・斯科特的一席表态,预示着科技巨头们正在芯片领域掀起一场摆脱依赖的静默革命!


失业君小编 | 文
Nothing Ahead | 图

“我们对芯片的选择并不拘泥于特定品牌。”微软首席技术官凯文・斯科特在意大利科技周的一场谈话中表示。“多年来,英伟达芯片一直是性价比最高的解决方案。”

但当被问及微软是否有长期计划让自研芯片成为其数据中心主力时,斯科特的回答毫不犹豫:“当然是,”并补充称公司目前已在大规模使用自研芯片。

这一表态揭示了微软及其竞争对手在AI算力争夺战中的新战略方向。

微软不再满足于仅仅作为芯片客户的身份。在意大利科技周上,微软首席技术官凯文・斯科特向外界传达了清晰的信号。

未来计划在其数据中心中主要使用自研芯片。斯科特强调,微软选择芯片的核心考量是单芯片“最佳性价比”。目前,微软数据中心主要采用英伟达和AMD的芯片,但他表示公司会积极考虑任何可行方案以确保算力供给。

微软的自研芯片战略已酝酿多年。2023年,微软推出了专为AI工作负载设计的Azure Maia AI加速器,以及Cobalt中央处理器。

有消息称,该公司正研发下一代半导体产品。斯科特指出,对芯片的重视是微软打造完整数据中心系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在于整个系统的设计,涵盖网络与冷却系统。”

上周,微软还发布了基于“微流体”的新型冷却技术,以解决芯片过热问题。这一系列动作显示微软正在芯片到冷却系统的整个链条上进行全面布局。

科技巨头们的芯片自研战略背后,是全球AI算力需求的爆炸式增长与供给短缺之间的尖锐矛盾。斯科特在谈话中指出,“用‘严重短缺’来形容当前的算力状况或许仍显保守。”他进一步解释,自ChatGPT推出以来,业界始终面临算力建设速度难以跟上需求的困境。

尽管微软通过建设数据中心不断扩大产能,但斯科特警告称,这仍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即便我们做出最激进的预测,最终结果往往还是无法满足需求。”

为了应对这场算力危机,科技巨头们已开启一场投资盛宴。Meta、亚马逊、Alphabet及微软等科技巨头,今年已承诺投入超3000亿美元(约合2.14万亿元人民币)资本支出。

其中大部分资金将用于人工智能领域投资,以满足迅猛增长的AI需求。

斯科特坦言:“过去一年,我们已部署了大量算力资源,未来几年还将进一步加大投入。”这种算力饥渴已成为推动微软自研芯片的核心动力之一。

微软并非唯一寻求芯片自给自足的科技巨头。谷歌、亚马逊均在推进自研芯片研发,这一趋势正在全球云服务市场中形成浪潮。

这些公司自研芯片不仅为减少对英伟达和AMD的依赖,更是为了让产品更贴合自身特定需求,提升使用效率。

根据报道,谷歌已拥有TPU(Tensor Processing Unit),专门用于机器学习与AI计算。而亚马逊则开发了Graviton处理器,专注于通用计算与AI推理。微软、谷歌和亚马逊的自研芯片战略各有侧重,但共同目标是通过定制化芯片提升性能与效率。

斯科特指出,“我们关注芯片发展,是希望最终能够设计出完整的一套数据中心系统。”

对英伟达而言,云巨头自研芯片的崛起可能带来长期挑战。虽然短期内,正如斯科特所言,英伟达GPU仍是“性价比最高的解决方案”,但长期看,科技巨头自研芯片将削弱其市场主导权。

微软的自研芯片战略远不止于芯片本身,而是一场关于整个数据中心系统的全面竞争。

斯科特强调,“这不仅仅是芯片的事,而是整个系统的设计。包括网络和冷却系统。”在斯科特看来,拥有自主决策的空间对优化工作负载至关重要。

微软在这方面已有多项布局。除了Maia AI加速器和Cobalt CPU外,微软还在研发下一代半导体产品。同时,该公司上周发布了基于“微流体”的新型冷却技术,旨在解决芯片过热问题。

这种系统级思维使得微软能够根据工作负载需求,实现算力的最佳优化。

斯科特表示,“你需要拥有足够的自由,去做出你需要的决策,从而真正让计算资源与工作负载高度匹配。”

全链协同正在科技巨头间催生新型产业生态。不仅微软,谷歌和亚马逊也都在通过自研芯片优化整体系统性能。

失业君小编观察到,微软自研芯片的举措也为中国半导体产业提供了重要参照。当前,中国芯片产业正面临类似挑战与机遇。据2025北京微电子国际研讨会披露,目前国内有超过200家企业开发和生产汽车芯片产品,其中约50%实现了量产应用。

但在AI芯片领域,生态分散问题尤为显著。英特尔的X86生态、英伟达的CUDA生态之所以难以撼动,核心在于形成了“芯片-软件-应用”的闭环。而当前国产阵营中,不仅苹果、小米等终端企业有自建生态,阿里平头哥、壁仞科技等芯片厂商也各有技术路线。

生态分散问题直接导致“单点创新难成气候”。某企业研发的高性能芯片,因缺乏适配的深度学习框架,在数据中心场景难以规模化应用。

面对这一困境,中国正在通过“技术攻坚、全链协同、场景牵引”的三角支撑体系破解生态困局。

微软自研芯片战略将在未来几年逐步展现其影响力。据报道,第二代Maia加速器预计将于明年推出,旨在提升性能与行业领导者竞争。

这一进程不仅影响微软自身,还将重塑整个半导体供应链。

科技巨头自研芯片的兴起,并不意味着立即完全取代传统芯片供应商。斯科特明确表示,微软自研芯片不会完全取代现有GPU。在可预见的未来,混合使用多种芯片的方案将成为常态。

斯科特强调,微软对芯片种类并没有绝对偏好,公司始终关注的是选择“每颗芯片提供的最佳性价比”。

算力短缺问题预计仍将持续一段时间。斯科特指出,“自ChatGPT上线以来,我们就一直处于一个几乎不可能快速扩充产能的状态。”

全球半导体格局正在科技巨头的自研浪潮中重构。微软、谷歌、亚马逊等公司投入数千亿美元,不仅为了缓解算力短缺,更是在争夺AI时代的定义权。

而国产芯片生态建设已进入深水区。技术突破奠定了突围基础,场景需求提供了成长动能,而全链协同则是跨越生态鸿沟的关键。

在这场重塑算力格局的竞赛中,微软不再满足于做英伟达的客户,中国芯片也在探索自主之路。当算力成为新时代的“石油”,自研芯片已不仅是技术竞争,更是未来智能时代的主导权之争。

网友热议


@芮朝豆2009 (IP京):

科技巨头都在自研芯片,英伟达的股价危险了!这波去英伟达化趋势比预想的还要快。



@三单杠Ronan(IP川):

作为云计算从业者,微软自研芯片绝对是明智之举。定制化芯片能更好匹配自家工作负载,性能提升立竿见影。



@袁伟刚weigang(IP鲁):

这能让Azure的服务更便宜吗?AI应用的成本能不能降下来?



@雪漠Amelie(IP皖):

AMD:我刚有点起色,你们又要自研芯片?这市场太难了!



@陈岚Mignon(IP沪):

供应链安全比性价比更重要。经历过芯片短缺的企业都懂,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耿研研Estelle(IPHK):

国内芯片企业应该好好看看,真正的竞争不是单点技术突破,而是构建完整生态。阿里平头哥、华为昇腾要加油了!

……




最后一条,
领先的鸭梨又大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7

标签:科技   英伟   微软   芯片   斯科特   亚马逊   数据中心   巨头   生态   系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