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了东南亚最早的咀嚼槟榔的直接生化证据,可追溯到4000年前。
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化学分析技术,对古代牙菌斑进行了检测,发现了这种具有精神活性的植物的痕迹,从而对早期泰国社会的文化习俗有了新的认识。
这一发现是在泰国中部农拉差瓦(Nong Ratchawat)青铜时代墓葬遗址发现的。
自2003年以来,该遗址已发掘了156座人类墓葬,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六个人的36个牙结石样本(矿化牙菌斑)。
他们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在一位被称为“11号墓葬”的年轻女性的臼齿中检测到了槟榔化合物。
槟榔碱和槟榔碱是槟榔(又称槟榔)中发现的主要精神活性化合物,虽然正常的咀嚼会使牙齿变红或变黑,但这个人的牙齿上却没有任何明显的痕迹。
这表明古代的习俗不会留下任何可识别的痕迹,这项发表在《环境考古学前沿》上的研究是首个直接证实这一时期使用槟榔的化学证据。
咀嚼槟榔在太平洋和亚洲地区有着悠久的传统,通常与社交、医疗和仪式相关。
食用者通常将槟榔与槟榔叶和熟石灰(有时也加烟草)一起咀嚼,产生所谓的“嚼嚼”(quid),这种刺激物能让人感到警觉、放松,并产生轻度的欣快感。
为了验证他们的发现,科学家们首先用传统材料与人类唾液混合,制作了实验性咀嚼物,模拟真实的咀嚼过程,对照样本则用于验证槟榔在古代牙石中的化学特征。
尽管仅在一座墓葬中发现了咀嚼痕迹,但研究人员表示,其他墓葬中缺失咀嚼痕迹并不排除其更广泛的用途,保存条件、食用频率以及死后形态的变化都会影响检测结果。
11号墓葬中发现的陪葬品(包括石珠)可能表明其具有个人或文化意义,但并未暗示其拥有特殊地位。
这项研究中使用的技术创伤性极小,能够获取骨骼材料用于未来研究,专家表示,该技术有望通过揭示一些不会留下明显痕迹的行为,例如药物治疗和植物食用,彻底改变考古学。
在泰国,嚼槟榔的习俗在20世纪中期因政府出于健康考虑(包括与口腔癌的关联)而发起的禁食运动后急剧减少。
然而,在大多数农村社会,这种习惯仍然作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而延续下来。
该团队计划调查该遗址的其他墓葬,可能发掘出有关古代槟榔消费的其他线索,以及更多早期东南亚生活方式的秘密。
参考资料:P·蒙克汉姆、S·塔欣厄姆、M·齐默尔曼、K·J·布朗斯坦、C·德万瓦洛帕空、S·杜昂萨库尔和D·R·冈(2025),“青铜时代槟榔使用的最早直接证据:泰国农-拉差瓦遗址牙结石的生物分子分析”。摘自《环境考古学前沿》, 第4卷,第1622935页。
更新时间:2025-08-0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