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的是在中国历史上非常残忍的四个字——子贵母死。
当皇帝要付出的代价,是亲生母亲的生命。事实上在典型的中华文明传统里,老百姓讲更多的是“母凭子贵”。儒家讲究孝顺,从汉开始的举孝廉制度,要是不孝顺连当官的资格都没有。
元朝整理出的二十四孝,给先秦上古时期到宋朝所有孝子,都赋予了专有词汇,来歌颂父母亲情和孝子反哺。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孝经》
儒家思想在中华文明政权的更迭,以及统治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儒家孝经的主张就是:以孝治天下,儒家认为提倡孝道可以让国家长治久安。整个封建社会从上到下,都把赡养父母和尊重父母,当做最重要的事来办,以报答养育之恩,这天大的恩情。
但是中国历史上却真实存在着这么一段,残忍血腥的,赐死储君生母的制度——子贵母死制度。
汉武帝小时候,处处受制于窦太皇太后,所以从年轻时起,心里就埋下了对外戚专权的厌恶。他更讨厌为了夺皇位争权不择手段。有人抓住了汉武帝晚年的逆鳞,以巫蛊之祸诬陷汉武帝精心培养的储君,让汉武帝不得已,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才又开始重新确立太子。
后来成为汉昭帝的刘弗陵当时年纪太小,汉武帝就担心将来汉昭帝的母亲势力会像汉初吕后作乱一样,妇人动摇刘氏大汉江山。所以就立刘弗陵为太子的同时,赐死了他的亲生母亲钩弋夫人。
这是一个历史独立事件,汉武帝在权衡利弊之后才做出这样的决定。
但是在汉武帝之后,到了东汉,尤其是东汉后半段,屡屡出现主少母壮的政治局面,甚至是六后临朝。
汉武帝刘彻对政治是有独到理解的。要做到汉武帝刘彻的程度非常不容易,要知道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六个皇帝,也没太多历史可以做参考,他完全是自己凭借吕后乱政这个孤例,再结合自己小时候的经历,推理出的皇家困局。
汉武帝刘彻的解法,就是杀了太子的母亲,让忠心的大臣们互相制衡共同辅政。然而到了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子贵母死却成了北魏皇室的明文制度。
这要从北魏奠基人拓跋珪那一代甚至更早说起。
鲜卑拓跋部族,虽然在南北朝时期很快就登上了历史舞台,但是它整个部族文明是非常落后的。拓跋部是最强大部族,吸纳了贺兰部,独孤部等等脱离了原民族,以姓氏或者说血缘聚集的部落,
《魏书》记载,拓跋部统领三十六个部落,有99个大姓。拓跋氏作为代国的部落联盟领袖。和其他较大的贺兰、独孤等部落联姻通婚。这样可以生下更强壮有力的后代,也能加强拓跋氏在部族之间的影响力。
这个时候的代国本身还没有像中原王朝那样的,规范的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度。相反,鲜卑人还有着母系氏族的遗留风俗,女性拥有不弱的话语权。
兄死弟继,通常就是谁更有势力,谁就是继承人。
基于此,首领也需要和大部族女子联姻。
变故就来自拓跋珪的爷爷这一代。拓跋什翼犍被自己儿子杀了,又赶上前秦风头正盛,前秦苻坚杀了篡位的拓跋寔君,代国群龙无首。
杀掉了拓跋寔君,那要如何管理这三十六国,九十九大姓呢?说不定语言都不通,也总不能都杀了吧。打仗是为了征服扩张,又不是为了种族灭绝。
于是苻坚就让刘库仁和刘卫辰这两个匈奴人管理代国。匈奴贵族早就改姓刘,刘库仁来自独孤部,刘卫辰来自铁弗部。刘库仁统领黄河以东,刘卫辰统领黄河以西。
这两人之间或许也有矛盾,这也是前秦的妙计。
拓跋珪母子就被刘库仁收留在独孤部,拓跋珪的妻子也是独孤部人,可能就是这个时候的青梅竹马吧。
拓跋珪自己是拓跋氏带着首领血统的,根正苗红的后备储君。他的母亲来自贺兰部,当时势力也不小,毕竟是能参加联姻的部族。还有拓跋珪的奶奶,来自鲜卑慕容部,是前燕皇帝的女儿。拓跋珪的妻子来自独孤部。
你看,拓跋珪自带主角光环。复兴被前秦消灭的代国,甚至建立新的王朝,就是拓跋珪的历史使命。
假设拓跋珪要从历史里寻找学习治国之道,把鲜卑落后的国家制度革新,汉武帝是绝对值得学习的皇帝。
那拓跋珪也可以看到汉武帝晚年杀死太子生母的例子,再结合东汉末年的六后临朝。拓跋珪极有可能从历史经验中决定制定这样的制度,但可惜的是,北齐人整理写的《魏书》没有明确记载。
也就是说,即便是在当时,这个制度的制定和来由也是模糊的,后人都相信子贵母死制度是拓跋珪开创的。可拓跋珪的成功离不开母族,妻族,甚至奶奶族。复国还找过后燕慕容垂帮忙,肯定是奶奶帮了忙。
拓跋珪想要像中原王朝那样,父死子继,实现家天下,想要让儿子合法继承又不受到外部力量干涉,那就得清除外部力量,而那个所谓的外部干涉力量,就是儿子的母亲家族。
其实在鲜卑族这样相对落后的部落族群里,女性的力量和话语权或许要比我们想象的更大,就算首领是男人,但女人说话绝对有分量。
拓跋珪决定杀死长子拓跋嗣的母亲。拓跋嗣十几岁的时候,亲妈被亲爹杀了,整个价值观崩塌,无法接受,怎么也哄不好,终于还是把拓跋珪惹生气了。
拓跋嗣就外逃躲起来了,防止被亲爹送去见亲妈。
拓跋嗣找不到了,拓跋珪又要重新立太子。拓跋绍的母亲是来自贺兰部,是拓跋珪妈妈的妹妹,就是拓跋珪的亲姨姨。
所以拓跋绍又是拓跋珪的儿子,又是拓跋珪的表弟。你看鲜卑是不是需要汉化改革嘛!在中原王朝的封建制国家里,儒家思想引导下,绝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混乱关系。
拓跋珪很喜欢这个姨姨兼老婆,但是如果要立拓跋绍为太子,就要杀了她。下不去手,于是关押了起来,等自己哪天情绪暴躁的时候再下令。
这个时候拓跋珪已经体会到中原王朝皇帝的孤独,身边得力的亲兄弟也死了,喜欢的亲近的妻子不是杀了就是关起来,儿子还因为无法理解离家出走了,这就叫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被关押起来的贺夫人也是马背上长大的剽悍女人,肯定不甘心就眼巴巴等死。于是就托人传信给儿子拓跋绍,让拓跋绍来救她。于是16岁的拓跋绍带人潜入拓跋珪的宫殿。拓跋珪还睡着,就被自己儿子杀了。
后来拓跋嗣回来即位,继续北魏拓跋氏的统治。往后子贵母死制度就确立下来,立太子的时候,就是太子生母的死期。
不过拓跋焘是在被立为太子之前,母亲就病死了。实际上杀死太子生母 并不能有效避免太后乱政,因为养母也是太后,献文帝时期的冯太后就是太后揽政,甚至到了孝文帝,也是太皇太后冯氏揽政。
不过,好在这个子贵母死制度里,受害者不算多。
拓跋珪当时为了拓跋嗣能够不受任何干扰继承王位,说是鲜卑拓跋有这么一个古老的传统,这个不可考,而且以拓跋珪那样的为人,谁质疑谁去亲自问祖宗。所以这个制度蛮横的创立并执行。
拓跋嗣的生母是第一个受害者。
再往后我们捋一下,拓跋珪准备杀第二个老婆的时候,被自己儿子杀了,位置传到拓跋嗣。
拓跋嗣的儿子拓跋焘,拓跋焘的母亲在拓跋焘成为储君之前就病死了。所以不是这个制度的受害者。
北魏第三个皇帝拓跋焘,拓跋焘的长子,原太子拓跋晃也是因为宗爱而死,没能即位。拓跋晃的母亲是生他那年就死了,同样不是这个制度的受害者。
可能有人会把拓跋晃的母亲也算在制度的牺牲者里,但要明白的一点是,嫡长子并不是出生那一刻就被赋予了太子身份,成为太子需要仪式册封,史料记载拓跋晃428年出生,432年才成了太子。
拓跋焘是被太监暗杀的,继任拓跋焘皇位的拓跋余属于是非法继承,他没当储君就当了皇帝,所以他的母亲也没有因为这个制度而死。
拓跋余的在位很短暂,拓跋余被宗爱害死之后,拓跋焘的长孙拓拔濬即位。拓拔濬也是没有当储君就当了皇帝,所以他的母亲也没死,而是即位那年年底作为太后身份死的。
拓拔濬遵循了这个制度,献文帝拓跋弘的母亲,才是这个制度的第二个受害者。献文帝的妻子李夫人,生下孝文帝元宏,元宏被册封为太子时,李夫人才是第三个受害者。
元宏的长子元恂,母亲是第四个受害者,这个太子有意思,他是受不了洛阳气候觉得太热,想回大同,其他怕热的大臣贵族也是不愿意被汉化,于是鼓动叛乱,结果害的母亲白死了。
第八个皇帝元恪,是献文帝元宏的次子,元恪的母亲是被当时当权的冯太后杀的,不是死于这个残忍制度。
元恪的太后是胡太后。胡太后厉害啊
《魏书·十三卷》记载,当时所有的妃嫔知道子贵母死制度,所以祈祷晚点生儿子,或者生女儿。只有胡氏说皇帝怎么能没有儿子,不能因为怕死就不给皇家生儿子。觉悟非常高。后来怀孕之后每天祈祷生儿子,只要是皇长子,就算死也在所不辞。如愿以偿,生下了孝明帝元诩。
而宣武帝元恪没有赐死胡氏,反而晋升胡氏为嫔妃,也废除了子贵母死制度。后来的胡太后和孝明帝元诩,一起临朝。在历史书上被称为二圣。
后来胡太后和儿子出现矛盾,元诩暗中求助尔朱荣,胡太后狠心直接下毒杀掉了19岁的亲生儿子,然后还想让一个女孩谎称太子即位,继续她的女帝统治。这也导致了尔朱荣找到借口爆发河阴之乱,以及最后北魏分裂。
所以在这个制度下,只有四个真正的受害者。
实际上在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对鲜卑政权进行更大规模的改革之后,北魏已经非常接近传统的中原民族政权,部族女性分量不断降低,处死太子生母除了残忍,除了让太子早早的体验皇帝的孤独之外,政治上的意义几乎没有。
拓跋珪创建这个制度,借口是祖制。实际上,可以这么理解:游牧民族以部落形式聚集,虽然生活条件已经和中原文明一样,可以修建宫殿,也有先进的生产力,但是文明是相对落后的。
中原民族从母系部落氏族到纯粹的父系社会,已经有几千年了。而北魏前身的部落联盟,靠姓氏血缘聚合的军事团体,还是有母系部落的影响。
拓跋珪要做一件从没有人做过的事,用几十年的时间去暴力改革一个民族陈旧的落后的文明。他要剥除鲜卑民族里母系社会制度遗留,建立一个纯粹的,宗法制度不容质疑的,以血脉传承的家天下,建立父子代际相传的封建国家,所以才有了这个制度。
从我们现代的视角,当然我们有更广阔的历史视野,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制度并不能根本上解开帝王困境,并不能一劳永逸解决外戚干政。
在西汉也只有汉武帝晚年实在没办法,紧急杀储君生母,但汉朝后续皇帝都没有把这个权宜之计当做后宫正式制度去施行。
在北魏后期,恰恰是拓跋珪所担心的太后干政,加速了北魏的分裂和灭亡,拓跋珪有足够的远见看到问题,但没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反而有四个年轻的女人,成为自己亲身孕育十个月的第一个孩子,册封仪式上的祭品、登基典礼上的垫脚方砖。
更新时间:2025-04-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