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阿姨已经65岁了,头发花白,总觉得染发能让自己看起来更精神。每逢家庭聚会或小区舞会,她都会提前把白头发遮起来。身边爱美的朋友不少,大伙总聊起染发时会不会对身体有危害,有人说染发会掉发,有人则担忧染发致癌。赵阿姨也不是没听过这类传言,可总觉得“别人都没事,应该没那么可怕”。可有一天,小区有人传染发会导致癌症,而且这还是“哈佛大学研究36年”的结论,让她一下子有点慌了,心里开始打鼓:染发真的这么危险吗?
其实,网络上的各种版本不断刷屏,大家听说染发剂可能含有有害成分,甚至会增加患癌风险。那么,关于染发致癌,那些顶尖科学家到底怎么说?哈佛大学这项覆盖11万名女性,长达36年的重磅调查,已经给出了最新结论。一切猜测和恐慌,或许都能在认真了解真正科学数据后找到答案。
这篇文章,我们一起拆解权威研究,看看染发和癌症之间有没有直接关系,同时提供5个让你染发更安心的小技巧。赵阿姨的问题是不是你身边也在发生?一起来看看真相。
染发真能致癌吗?哈佛大学的研究这样说
这次让网友炸锅的重磅调查,来自美国哈佛大学,更具体地说,是“护士健康研究(NHS)”队列。自1976年首批入组,目前已经累计跟踪观测超11万名女性,跨度达36年,如此庞大且严谨的队列,少见。
调查主要聚焦在染发习惯与各类癌症(包括乳腺癌、膀胱癌、淋巴瘤、白血病等)的关联。用最直白的结果来讲:普通消费者日常使用染发剂,癌症风险并没有显著增加。
具体到数据层面,从研究中观察到:
在长期使用染发剂的女性群体中,无论是自然色、深色还是浅色染发剂,总体罹患大多数癌症的风险,并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升高。
对部分特殊类型癌症,比如激素受体阴性的乳腺癌或某些淋巴系统肿瘤,有轻微升高趋势,但提升幅度极小,通常风险上升幅度不足8%,而染发频率极高(每年多次且使用时间超20年)的人群才会稍有变化。
研究已排除吸烟、饮酒、职业暴露等混杂因素,增加了结论的说服力。绝大部分普通染发人群,受影响极小。
不过,染发剂的确属于化学品,偶发过敏、皮肤刺激或出现接触性皮炎的案例并不少见。有的人体质特殊,确实会因误用、频繁染发,引发轻度健康问题。可要说直接“致癌”,目前证据远远不够。
频繁染发有哪些影响?身体可能发生这5个变化
谁都希望美丽又安全,但染发带来的隐患也是不能忽略的。纵观大量文献和医生反馈,染发最常见的风险主要有以下5方面:
头皮刺激、过敏反应增多
不少人染发后会觉得头皮瘙痒、灼热,严重时甚至出现红肿、起水疱。染发剂中的某些成分,比如对苯二胺(PPD),是常见致敏源。目前临床数据显示,敏感体质人群过敏概率可达7%以上。
头发变脆、发质受损
化学染发剂通过破坏毛鳞片让颜色渗入,会带来干枯分叉、掉发量增加的困扰。连续多次染发的人,头发蛋白结构平均水解率高出13%。
影响肝肾代谢负担
极少数敏感个体,染发后体内小部分化学物质需要肝脏、肾脏代谢。虽然绝大多数能自行排解,但慢性肝肾病患者更需小心,医生建议这类人少用染发剂。
部分成分疑似致癌,但人体证据有限
一些动物实验确实发现,连续高剂量暴露于某些染发化学品可能引发DNA损伤。可在人类正常使用情境下,WHO等国际权威机构判断目前证据“有限”,未认定染发为人类致癌物。
影响内分泌极为罕见,但不能排除个体极少见风险
极个别报告中,有长期染发女性出现激素紊乱现象,不过至今缺乏大样本支持。真正影响最大的是心理压力,比如纠结、担心致癌的焦虑,反而可能导致身体更不舒服。
染发怎么更安全?5个实用建议帮你减少隐患
日常染发如果能合理选择产品,注意操作细节,基本不会对健康造成太大影响。想让染发美丽又安心,这5点建议别忽视:
选择合规、安全品牌染发剂
尽量选购正规厂家生产、标识完整且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纯植物染发剂虽刺激小,但部分产品以次充好也要注意分辨。
染发频率控制在每年2-3次
不是头发一有白就要立刻染,给头皮和发质多做休养。普通人一年染发不要超过3次,每次间隔4-6个月为宜。
染发前做皮肤敏感测试
每次换新品牌或者对染发剂成分不确定时,提前在手腕或耳后做斑贴测试,出现红肿、发痒等不适要立即停用。
染发操作避开头皮和受伤口
操作过程中可以在发际线、耳朵脖子薄涂一层面霜,降低染发剂直接接触皮肤的概率。切忌头皮有破损时染发。
孕妇、哺乳期女性及慢性病患者慎染
虽然目前尚无确切证据说明染发对胎儿有重大威胁,但特殊人群依然要格外小心,出现任何不适建议及时停用并就医。
染发究竟能不能致癌?哈佛大学的36年跟踪证据明确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普通消费者,只要按照正确方法染发,并不会显著增加癌症风险。至于网络“致癌论”,更多是恐慌性解读。日常的健康保护固然重要,但别让没有科学根据的担忧,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 “Some Aromatic Amines, Organic Dyes, and Related Exposures.”
3. 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Personal use of permanent hair dye and cancer risk and mortality.”
4.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
5. “Nurses’ Health Study.” Harvard University.
6. “染发、烫发与乳腺癌相关性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华医学杂志
更新时间:2025-09-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