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酸奶
编辑 | 拾言札记
在杨振宁先生离世后的哀思浪潮中,杜致廉这位86岁高龄老人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作为杨振宁原配夫人杜致礼最小的妹妹,在杨振宁二婚遭受质疑时,曾公开表达对姐夫新生活的理解与祝福。
当海峡两岸的学界共同追忆杨振宁的科学成就时,杜致廉这位见证者心中珍藏的家族记忆与时代印记,又将为我们勾勒出怎样不为人知的生命轨迹?

2025年10月,清华大学科学馆119室门前,人流如织,人们捧着鲜花、捧着留言本,这里曾是杨振宁晚年最后居住的寓所,此刻这座承载着科学史记忆的建筑,因一位103岁巨人的离去,成为无数人情感的寄托点。
在如潮的悼念人群中,一位86岁的老人格外引人注目,她就是杨振宁发妻杜致礼最小的妹妹杜致廉,这位定居台北的老人,通过视频连线参加了清华大学的纪念活动,画面中她手持泛黄的老照片,向两岸学者讲述杜家与杨振宁的渊源。

时间回到1949年圣诞夜的普林斯顿中餐馆里,28岁的杨振宁与21岁的杜致礼意外重逢,此时的杜致礼,已从西南联大附中的学生成长为纽约圣文森学院英国文学系的高材生,而杨振宁,也已从联大物理系的助教蜕变为普林斯顿的年轻学者。
这段跨越师生界限的情缘,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悄然萌芽,次年两人在纽约步入婚姻殿堂,开启了长达53年的相伴时光。

杨振宁与杜致礼的婚姻,被视为科学界与革命家庭的完美结合,杜致礼出身将门,父亲杜聿明是黄埔军校一期生,母亲曹秀清是陕北米脂县首位女共产党员,这样的家庭背景,让杜致礼既有着大家闺秀的优雅,又具备革命后代的坚韧。
与杨振宁成婚后,她放弃学术梦想,转而成为家庭的融合者,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中文,将文学与音乐融入家庭生活,让科学与艺术在柴米油盐中交织。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杜致礼以科学家的妻子身份随夫领奖,瑞典国王挽她入市政大厅的那一刻,她不仅是科学家的伴侣,更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桥梁。
可好景不长,2003年10月,杜致礼因病去世。

自从妻子离开后,杨振宁的世界瞬间黯淡,就在众人担忧这位八旬学者难以走出悲伤时,2004年年末,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登记结婚的消息传来。
在这场跨越54岁的婚姻中,杜致礼的胞妹杜致廉,这位比姐姐小12岁、如今86岁的老人,成为关键见证者,她曾公开支持姐夫的选择。

杜致廉的人生同样历经坎坷,10岁时跟随母亲迁往台湾,家族因杜聿明被俘蒙上阴影,她从理工科学生转为科研工作者,后又因时局转入行政岗位,1963年母亲曹秀清赴大陆与杜聿明团圆时,她与兄弟姐妹留在台湾,继续低调生活。
作为杜聿明子女中唯一在世者,杜致廉与杨振宁的缘分始于家族情谊,杜致礼在世时,她常与姐姐姐夫书信往来,姐姐离世后,她与杨振宁仍保持密切联系。
尽管分隔北京与台北,但血脉亲情始终未断,此次杨振宁离世,她虽未现身镜头,却在台北默默守望这份跨越海峡的亲情,她的坚韧与温暖,将两岸的思念紧紧相连。

2015年清明时节,杜致廉与弟弟杜致勇踏上返乡旅程,在西安杜公祠的祭祖仪式上,她特意携带了一组老照片,其中有张1946年在南京拍摄的全家福,仪式结束后,她将部分影像资料捐赠当地档案馆,唯独留下那张诺贝尔晚宴的合影随身珍藏。
杜致廉最后一次与杨振宁视频通话是在今年初春,屏幕那端的姐夫虽然清减些许,仍保持着每日阅读物理期刊的习惯。
杨振宁离世后,他的学术思想继续影响着新一代科学家,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设立的“杨振宁讲座”,每年邀请全球顶尖物理学家来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振宁班”的学子们,正沿着他开辟的规范场理论方向深入探索。

而在家庭层面,杨振宁与杜致礼的子女延续着父母对科学与艺术的热爱,长子杨光诺在硅谷从事人工智能研究,业余时间创作中国风音乐,次子杨光宇是知名化学家,同时是天文摄影爱好者,女儿杨又礼继承母业成为医生,在抗疫期间多次赴前线支援。
杜致廉的子女则在海峡对岸传承着家族精神,她的女儿如今是台北某中学的物理教师,常向学生讲述外公杜聿明与姨父杨振宁的故事。

当悼念的人群逐渐散去,“归根居”前的鲜花与留言本依然静默,它们见证的,不仅是一位科学巨匠的离去,更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与精神的传承。
杨振宁留下的,不仅是规范场论的突破、宇称不守恒的发现,更是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对情感的珍视,而杜致廉的守望,则让这份情感跨越海峡,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来源:中国新闻网
更新时间:2025-10-2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