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几乎不拍“元朝历史剧”?不是不想拍,而是确实不能拍

我们拍了无数次大明王朝,讲过太多遍清宫秘史,连隋唐、两宋都早被镜头翻来覆去地讲得熟得不能再熟。可要是换成元朝,你很难说出哪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元朝剧”。

不是没人提过,也不是没人想过,但最后几乎都不了了之。

对于此种现象,你肯定会有疑问,这一段堂堂的中国历史,到底是怎么成了历史剧里的空白区?

笔者认为:

这不是因为题材冷门,更不是没人感兴趣,而是有些东西,你真碰了,就会发现,不是拍不了,是根本没法拍。这不是夸张,而是一层层现实障碍叠出来的局限。

元朝的问题,远比“观众不爱看”复杂得多。从史料,到结构;从民族身份,到文化隔阂;从创作逻辑,到审查尺度,处处是坑。

一、元朝的“资料断层”让编剧望而却步

如果你认真查过元朝的资料,就知道这不是一个“难写”的朝代,这是一个根本没法写的朝代。

所有关于“写历史剧要基于史实”的常识,在元朝面前都不好使。

史实不全、时间线不顺、人物轮廓模糊,甚至基本的行政制度、称谓、语言系统都混乱。

你想写一个人物,他有没有真实记载?有没有出场顺序?他到底是什么官职、效命哪一派?根本没有具体答案。

《元史》是我们最主要的“正史”来源。它是明朝人编的,用了331天。你没看错,不到一年。换个说法,就是不到十二个月,写完了近百年帝国的历史全貌。

这就让它的质量难以避免地陷入到:粗、乱、错、缺的状态之中。


关于这一点,明朝史官自己都承认很多内容是靠传闻拼凑。

而《元史》的混乱并不是个案。

你再往外找,想查查元代皇帝的起居注、官方奏折、民间笔记,结果也大差不差。蒙古统治者没怎么建立完整的史料制度,不重文字记录,更不在意政治透明度。

哪怕你想避开官修史书,转向实物考证。也走不通。

元朝推行“密葬”,皇帝死了,草草处理,不立碑、不留陵,甚至用马群踩平。到今天为止,一个皇帝的墓都没找到。你找不到墓,找不到祭器,找不到随葬文书,什么实证都没有。

元朝语言也乱。你会遇到大量公文,用的是八思巴文、蒙文、波斯文混着来的“复合式语言”。

有些是蒙语语法硬套汉字表述,看上去像汉语,读下去毫无逻辑。原文能读懂一半就算不错了。别说普通人,连学者也常常需要多种语言交叉比对。

再现实一点说,剧本要写人物,要写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可元朝的线索根本搭不起来。一位皇帝今天登基,明天就暴毙;有的大臣昨天还在朝堂,史书下一页他就突然被赐死,理由全无。

你能写的,只有一些大节点,比如忽必烈灭宋、阿里不哥夺权,但这些节点之间怎么走?

谁参与?怎么博弈?要靠你自己补,补得像小说了,就会被说“魔改”。

所以最主要的原因,根本不是很多人说的“导演不敢碰”、“题材被雪藏”,不是的。元朝不是被挡住了,而是压根没人能下笔。

二、谁的故事?谁的立场?元朝剧的人物困境

好,我们退一步来说。

就算你愿意为元朝剧的“史料不全”问题绞尽脑汁、硬着头皮去补背景、搭结构,也还会很快撞上第二堵墙:人物立场没法选。

元朝是个征服王朝,这个本质无法回避。

不是政权交替,不是继承合法性的问题,而是彻头彻尾的军事征服。

南宋灭亡、金国覆灭、百姓流离,这一切不是自上而下的变革,是刀兵入城、命运被改写

你要写故事,绕得过这个背景吗?根本不可能绕过。

那主角怎么设定?设成蒙古人?成吉思汗、忽必烈、乃马真、铁木耳这些名字,当然都足够传奇。但写他们就意味着你要正面呈现征服者视角。怎么打仗、怎么屠城、怎么镇压、怎么管控,这些都得拍出来。

你能把这些拍得热血澎湃吗?能写得让人共情吗?还是说只能不断删减,删到观众看完也说不上来主角到底做了什么?

转而写汉人?好,你写一个南人家庭在战乱中的挣扎,写他们如何苟活、如何低头、如何在不属于自己的政权下试图留一点尊严。

那整部剧就只能往“压抑”里走,主角翻不了身、做不了官,说错一句话就是死,所有起承转合都被现实钉死,没有留给人物成长和张力的空间。拍出来之后,你让观众跟谁共情?

跟那个一辈子都被踩着的人吗?观众不是不愿意共情苦难,而是需要希望,而在元朝的语境下,这希望实在太难编出来。

元朝的政治结构是“四等人制”,不是含糊其辞的“民族融合”,而是明文规定的身份压制。这种制度性的不平等,一旦还原,势必引起争议。但你不拍,又无法自洽。所有的主线都陷在尴尬里,人物动不了、情节也推不动。

而且元朝的政权更迭也太频繁。不到百年换了11位皇帝,政变频率高得离谱,很多皇帝根本没留下什么像样的政治作为或人物特征。

你说宋太祖重文、汉武帝雄才,清圣祖康熙治国有术,但元朝的皇帝,有多少是我们能说出两件事以上的?你不是写人物,是在拼残页。

所以,到头来,元朝剧难就难在这:你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主角。他要么不真实,要么不立体,要么写着写着你就不知道他该干嘛了。

三、文化隔膜太厚,连“代入”都成问题

历史剧归根到底还是拍给人看的,不管是宫斗、权谋,还是家国兴亡,观众得看得进去,才能谈理解与共鸣。

而元朝的最大问题之一是:文化隔膜太厚,看的人很快就失去兴趣,编的人更不知道怎么处理。

清宫戏为什么能年年拍、年年火?因为它虽然是少数民族统治,但核心运行的是汉文化的治理逻辑。皇帝读儒家经典、讲父子君臣之道,官场讲规矩讲名分,观众熟悉,剧本好写,人物也能走得下去。你甚至可以忘了他们是满人。

可到了元朝,逻辑变了。

蒙古人统治者确实学了一些汉人制度,但他们没打算真正“融进来”。

皇帝不讲儒,法制靠军令,地方靠家族统治,文化制度一半草原一半中原,放在一起既不像宋,也不像清。你写制度,观众听不懂;你写风俗,观众代入不进去;你想写“政治权谋”,结果一堆怯薛军和台吉互斗,观众连谁是谁都记不住。

再退一步,就算你想拍一部元朝宫廷剧,讲述后宫与权力的博弈,可问题又来了:元代上层阶级存在大量草原传统,比如“收继婚”,也就是皇帝去娶先皇的妃子。

放在草原文化中,这是合理的,是保障部族资源的方式;可在汉人眼里,这等于乱伦。你是拍,还是不拍?拍了观众不接受,不拍又失真,怎么选?

这还只是表层的文化冲突。更深层的,是元朝缺乏我们熟悉的“情感逻辑”。

很多元代人物的行为方式,不是基于儒家伦理,而是部族协商、家族利益、军事效率。这些东西写进剧本里,观众会觉得怪,会觉得突兀,甚至会误以为是编剧逻辑崩坏。

可问题不是剧本写坏了,而是你面对的这个朝代,压根不在“传统叙事”的那个体系里。

结果是,观众看得别扭,编剧写得别扭,连剪辑和美术也无所适从。一部戏还没拍出来,所有人就已经知道:根本代入不进去,这个项目不值得投!

四、投资无回报,市场不认账

历史剧说到底还是得落地。拍出来能不能播?播出来有没有人看?能不能回本?这才是压在制作公司、平台和投资人心头最现实的问题。

放在元朝题材上,这三点几乎全是死结。

首先是投资体量。你要拍一个跨越欧亚、军政庞杂的元朝剧,不管你是想还原宫廷制度、战争场面,还是大都的市井风貌,都得砸钱。盔甲、语言、建筑、服装、道具,哪个细节都不能糊弄。

元代的视觉体系跟中原传统不一样,现成的道具也不多,一切都得单做,预算只会上去,不会下来。

再看市场预期。

元朝这个词,对普通观众并没有太强的情感锚点。不像清宫剧,你一提雍正、乾隆大家都有脸有性格,或者《大明王朝》里嘉靖和海瑞,人物有张力、有立场。可元朝?大部分人连皇帝名字都叫不上两个。

你花大价钱做了一个观众连主角都不认识的剧,谁播?平台为什么要接?谁来替你兜底?

观众不熟、情感共鸣又弱,哪怕剧本过了、审查也过了,上了平台也只能挂个位置默默播放。

如果流量不行、反响一般,平台下一季就不会续。而历史剧本身又是慢热、慢回本的类型,一旦收视扑街,损失就是一整个团队的。没人愿意赌这口气。

这些年各大平台试水了很多历史题材,但绕来绕去,还是清宫、明朝、宋朝这几张熟面孔稳。

不是不想创新,而是元朝这张牌太生:文化不通、人物不立、情绪不接、商业不看。你拿不出一套能说服投资人和平台的理由,那这个项目连启动会议都开不了。

所以啊,拍元朝剧,不是拍得好不好,是压根没人敢投。

结语

最后,笔者再来总结一下。

话说回来,元朝当然不是不值得写,而是我们至今还没找到写它的方式。它的问题不是题材冷门,而是结构复杂、史料断裂、文化隔膜、人物难立、审查难过,最后加上一个市场不认账,彻底把它从“可拍”名单里排了出去。

元朝就像一道没有出路的命题作文,哪怕你再努力,也只能写出一个所有人都不会满意的版本。

所以我们不是忘了元朝,也不是刻意回避它。而是明白,它那段历史还压着沉重的壳,没法轻易搬上荧幕。

也许未来有一天,会有人找到一个新角度,从小人物切入,从文化细节出发,避开沉重的征服叙事,让元朝也有它该有的位置。

但现在,还不是时候。


参考资料

  1. 《中国为什么很少拍元朝历史剧?不是不想拍,而是确实不能拍》,探秘历史。
  2. 程万里.《浅议历史剧创作的基本原则》.
  3. 黄寒冰.《论二十世纪中国历史题材剧创作之论争》[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8年第6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1

标签:历史   历史剧   元朝   中国   确实   观众   人物   皇帝   文化   题材   制度   清宫   元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