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呀,我是枕边,不畅销书美少女作家,家有两个男孩,分享养娃路上的嘁哩喀喳,一起轻松做更好的父母,培养有思考力、内驱力的自律小学霸!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场景:
妈妈对孩子正在怒吼,娃哭的满脸都是泪,上气不接下气的,小手却还是张开伸着,想要妈妈抱抱,这孩子是被训傻了吗?
看过一个视频,说的是孩子想帮妈妈干活,结果不小心把水杯碰倒了。妈妈当时就发火了,不仅扯着嗓子训孩子,还动手打了。旁边邻居听着不对劲,打了110报警。

结果警察来了以后,看到孩子身上的红印,打算先带走妈妈。小孩却抱着警察叔叔的腿说,可以别带走我妈妈吗?
周围人都看傻了,怎么明明被打了、骂了,孩子反而不躲着,还黏着妈妈?回想我带俩娃的经历,好像也是这样。训过孩子后,眼泪还挂脸上呢,就伸手要抱抱,好像刚才挨打的不是他?
你还记得自己3岁以前的事情吗?从脑科学角度来讲,3岁前的记忆是很淡的,就算3-7岁,记忆也是不连贯的,这被称为“幼儿期遗忘”,跟婴幼儿记忆形成机制有关。

大脑中主管记忆的叫“海马体”,它位于颞叶,海马体在婴幼儿期,还处在发育中,记忆时长较短。一直到4岁左右,海马体才开始具备长期持续记忆事情的能力,之后慢慢变得稳定。
所以你看,小朋友真不是不记仇,记不住啊!还有婴幼儿期的记忆,不是我们自己删除了,也不是时间太久忘了,而是这个阶段的记忆能力,还没发育好,记都记不住,怎么记仇?
所以,你会发现,小孩子很容易快乐,一转头就忘了烦心事儿。但也不能因此,就总是训斥、打骂孩子,毕竟,伤害一旦造成,以后想要弥补,就难了!
解释一:依恋本能
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认为,孩子6岁前,会跟主要照料者建立亲子依恋关系,这个人通常是妈妈。

所以,当自己受到委屈,被打骂时,哪怕这个人是妈妈,他还是会想要回到妈妈怀抱,求抱抱。
回想我们小时候,好像被打骂后,即使再难过,还是会回家,因为如果在外面,更害怕。
解释二:分不清爱与不爱
6岁前主管情绪的前额叶还没发育成熟,孩子也没有理性脑判断,被打后,是不是代表不爱自己了?
但是,孩子的本能反应是,只要在妈妈怀抱里,就说明她还爱我。所以,求抱抱更多是希望,确认一下自己是被爱的。

看过一条视频,3岁的男孩被妈妈打了以后,追问妈妈,你还爱我吗?妈妈的回答是,只爱你,最爱你。
还好,妈妈是懂孩子的,也知道要及时表达爱。如果这时候一把推开孩子“爱什么爱?你就知道惹我生气!”无疑,会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而这种创伤,可能会影响孩子一辈子!
解释三:自我救赎
Victor A. Korniejczuk等人进行过研究,认为在前操作阶段,儿童对救赎的理解是直觉性的。
表现为,因为自己惹妈妈生气了,而感到悲伤,并且自信地认为,肯定会被宽恕,那就是去找妈妈求抱抱。
这种理解是直接和情感驱动,不是抽象的概念,孩子是希望,自己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让妈妈原谅自己。
这三种心理学解释,其实都是对应,亲子关系的稳固性和孩子之后的性格发展。尤其是第三种,如果每次孩子都是这么想,可能以后很容易发展成讨好型人格。

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的主人公松子,小时候为了讨好父亲故意扮鬼脸,长大后讨好同事,恋爱后讨好伴侣,几乎一生都在讨好别人,因为他从小就习惯了,讨好对方成了他们唯一可以做的反应。
一直压抑自己的感受,不敢表达,这样的孩子,一生都难有幸福感的体验,因为他们习惯了,把别人的感受前置,自己怎么样都可以。
即使你看过再多育儿文章,是不是也觉得,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方法,可以制服自己的小怪兽?的确如此,孩子就是在犯错中,一点点成长的。
下次孩子犯错后,你别急着打,也别急着骂,可以先想一想,为啥孩子会犯错?是不小心还是不懂规矩?
比如,画画时弄脏了以后,别急着吼,可以告诉他“下次记得穿围裙哦!”然后跟孩子一起收拾残局,一起清洗脏衣服。孩子能听进去,下次犯错的机会,也就少了。

如果实在忍不住,跟孩子发脾气了,这时候你的态度很重要。可以抱着孩子轻轻拍拍头,告诉他,妈妈刚才太着急,不该对你发脾气的。
孩子可能会号啕大哭,也可能会懂事地点点头,但不管怎样,他都无需确认,就知道你是爱他的。
枕边育儿寄语:
我一直觉得,养孩子的过程,其实就是家长不断修正自己行为的一个旅程。你有没有发现,当你多看一篇育儿文章,你的养育技能就会叠加一点?这就对了,咱养孩子更多是,摸着石头过河,别人的建议,或许不一定完全适合你,但也是可以作为参考,让自己的育儿技能更精进一些。不管怎么说,养娃都是希望他健康快乐地成长,而不是盼着他怕爸爸妈妈、怕这个美好的世界,对吧?
更新时间:2025-11-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