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茜 通讯员 张冰清
周末备菜,一周不愁。
“冻门”之风刮了起来。
一堆密封盒在冰箱里摞成山,打开一看,一份有肉有菜有米饭的便当就这样被冻了起来。想吃的时候,直接加热,花不了5分钟,搞定一餐饭,果然这届年轻人“敢想敢干”,闷头在家里做起了预制菜。
网络截图
网络截图
网络截图
那么问题来了,家庭版预制菜安全吗?好吃吗?
外卖和现炒,年轻人选择“冻门”
淼淼是坚定的“冻门”拥护者。
虽然说不上厨艺了得,但是几道家常菜,淼淼还是拿手的。但是苦于工作繁忙和自身偷懒,平日餐食,基本靠外卖。
日积月累,她发现点外卖好比开盲盒,不是重油重盐,就是食材不新鲜。她只能买一些面、粉之类加热即食的产品。
从事和健康相关的行业,淼淼吸收了不少科普知识。“营养专家说过,冷冻食品是可取的,不会造成营养的过度流失,尤其是肉类。”她非常认可这一说法,认为冷冻食品方便卫生,有其可取之处。
后来,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一股“冻门”之风,她再次被安利。
她决定付诸实践,从购买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储物盒开始。她数了数,足足有30多个储物盒,能装主食、主菜、汤等,都是食品级pv材质。至于菜品,她完全照搬美食博主,“人家分享什么,我做什么。”在各种实践中,她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逻辑。
肉类分成生肉和熟肉。生肉会一次性处理干净,肉丝、肉片不一样,腌渍起来,用锡纸包装冷冻;熟肉则做一锅,然后分装在储物盒里冷冻起来。清炖牛肉、卤牛肉、油豆腐烧肉、红烧肉、咖喱鸡等,都是她常常做的熟肉。
蔬菜的冷冻,“门槛”高一些。胡萝卜焯水冷冻,口感较好;莴笋、西蓝花、洋葱等焯水冷冻,复热后口感“软趴趴”。因为淼淼对新鲜米饭情有独钟,所以没有冻过米饭,但是玉米、山药这类粗粮她也会冻起来。
“下班回家,按下煮饭键,把冻的熟肉拿出来,加点蔬菜进去,几分钟搞定,很方便。”淼淼基本上一次准备好十天的“口粮”,分装冻起来。在淼淼看来,“冻门就是人类之光,不仅快捷简便,性价比还高。”
她还将“冻门”经验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一入冻门深似海”。“当代年轻人连每天外卖的生活都能接受,更何况这种家庭版的预制菜呢。”
不是所有饭菜都能“冻”
事实上,在营养科专家看来,“冻门”的出现是当代年轻人生活方式的转变,从点外卖到开始做饭,是一种值得鼓励的行为。
“在家做饭不仅能增加家庭氛围感,还能控油控盐,相对健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临床营养科主管营养师汪丽说。但是冰箱冷冻食物,非常有讲究,不同品类有不同的方式方法。
先来说主食。汪丽主张将主食冷冻,尤其是大米。“煮熟的米饭冷冻后,抗性淀粉增加,饱腹感强,难以被人体吸收。所以对于体重控制人群以及糖尿病患者来说,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方法。”汪丽说,除了米饭,像馒头、杂粮、面包等都可以冷冻,化冻后的口感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荤菜又要分情况而定。鸡鸭禽类是优质的蛋白质,炖煮之后的冷冻,口感虽然会有些粗糙,但依然能接受。汪丽建议,熟的禽类冷冻1~2天就要吃完。
鱼虾类的海产品,含水分较多,反复加热的话就加速细菌繁殖,而且口感也会大打折扣。所以她并不建议鱼虾进入“冻门”行列。但如果现做,不少人苦于解冻的时间过长,汪丽透露了一点小窍门:在解冻虾的时候,温水里放一两勺盐,一两分钟便能完全解冻,无论是水煮还是蒸菜都非常快。
牛肉、大排这类红肉,汪丽认为冻两三天,充分加热后也没有问题。
再说到蔬菜。“蔬菜中富含维生素和各种矿物质,包括花青素之类。在烹饪的过程中这些营养素已经大部分流失,如果再冷冻解冻加热,所有的营养基本消耗完了。”所以,汪丽并不建议将蔬菜冷冻起来,“蔬菜处理起来也很方便,也没有必要冷冻。”
所有的饭菜,当然是现做现吃最为好。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提前“做功课”并非完全不可取。汪丽认为,当代人对于吃饭这件事,不仅仅是填饱肚子的基本需求,还有更多是一种情绪价值的满足感,“吃到一顿美食,心情也会好。尤其还是自己做的饭,也能理解为繁忙工作中的调剂。”不过冰箱不是保险箱,也不是万能的,尽管可以冷冻冷藏,为了防止细菌的滋生和繁殖,所有食物都应该尽快吃完,减少囤积。
年轻人打破传统的探索
创新生活方式的背后,是当代年轻人面对问题时打破传统的一种探索态度。
2025年,一本呈现当代青年生存状态的社会学专著《45°青年》出版,这本书形象勾勒出青年群体处于45°夹角的矛盾心理。他们的奋斗观,既渴望“自由旷野”又想“稳定上岸”;他们的消费观,重品质又求节俭;他们的社交观,“社恐”与“社牛”并存。
“冻门”的横空出世,正体现出当代青年群体矛盾的中间状态。
上海财经大学新闻与社会高等研究院经济社会学系助理教授范文表示,家庭版预制菜这个概念本身有矛盾性。预制菜意味着批量化、标准化、流水线化,是伴随着食品工业的发展而广泛应用的食品加工方式;家庭版则意味着个性化、不稳定、非标准化的食品烹饪方式。当预制菜与家庭碰撞在一起,对应着青年群体当下都市生活的新需求:既希望降低餐饮成本,又不愿牺牲餐饮的安全性和品质;既希望减少重复性的日常烹饪时间,又不想丧失来自每日饮食的味觉犒赏;既希望通过饮食的事先规划来达到生活的规律性和可预期性,又用自制化的方式守护生活中的自我特质和仪式感。
“可以看出,追捧‘冻门’的人群,大多是缺乏便利和稳定用餐环境的上班族。他们以一种折中的方式,悬浮在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现做现食的传统家庭用餐方式,和完全避免身体力行只需在外卖平台上做出无个性选择的快餐化生活方式之间。”范文进一步说,“中间地带”的生活方式也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青年群体中。
当然,在追求快捷便利的饮食习惯时,健康和开心才是最终目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09-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