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正在地层标本前拍照欣赏。 本报记者 邓伟摄
一道4.5米深的沟,在考古人眼里,是跨越700年的时间窗。昨天,“九重之下——故宫造办处旧址考古成果展”在故宫博物院永寿宫开幕,166件文物揭开北京城秘事。
展览主角是造办处旧址,近傍三大殿,是各个时期各种重要宫廷建置的选址之地。历时5年,这里取得了紫禁城考古迄今为止最为丰硕的成果,为阐释故宫建筑历史文化价值,丰富北京建筑史等提供最新考古实证。
最显著的成果浓缩在一面展墙上——1∶1复原编号JP24解剖沟截面。重重叠叠的铲痕上,墙基等元明清三代遗迹交错重叠分布;金代至清代的建筑构件、陶瓷、动物骨骼等遗物零星冒头。“这一眼,700年。”故宫博物院考古部主任徐海峰诗意形容这面土墙,“北京是典型的古今重叠型城址。红墙黄瓦、青砖地面下,密布着几个时代的营造、改建、废弃的痕迹。”
作为清代巧匠汇聚地,存在了236年的造办处里,绝活儿更是数不过来。徐海峰指着一柜子出土玻璃残件举例:“康熙在造办处建立玻璃厂后,这种当时的新兴工艺材料被各传统匠作门类融合。出土玻璃制品种类丰富,钟表附近出土最多。”
匠人的生活日常也被从土里解读出来。通过土样浮选等研究方式,当年匠人的饮食构成揭秘:猪、羊、牛、鸡、鹅都上桌了,偶尔还会吃螃蟹、贝类等水产食物。他们还抽空将吃剩的骨头加工成酒令牙牌。
徐海峰说:“地层如史书,考古就是将书页从尘埃中层层揭示。过去5年,考古人遵从‘最小干预’的原则,力求读懂这些痕迹。明年,更精细化的考古还将继续。”(记者 刘冕)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