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琉宗藩情谊在明清两朝的滋养下愈发深厚,琉球凭借“海上贸易中转站”的优势走向鼎盛之际,其地处大国夹缝的地缘困境也逐渐显现。17世纪后,日本势力的介入打破了琉球的稳定格局,使其陷入“两属”的尴尬境地;19世纪中叶,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野心膨胀,以武力逐步瓦解中琉宗藩关系,最终将琉球纳入版图。本篇将聚焦琉球从“两属”困境到亡国的历程,以及流亡势力的复国努力与清廷的应对,探讨这段历史背后的遗憾与警示,留存跨越千年的中琉联结记忆。
1609 年,日本萨摩藩为扩张势力范围、掠夺财富,派遣军队从九州岛出发,经奄美群岛攻入冲绳本岛,迅速攻陷首里城,俘虏琉球国王尚宁。萨摩藩强迫琉球签订不平等协议,要求其每年缴纳大量粮食与财物作为贡品,琉球从此陷入 “两属” 困境 —— 表面仍保持对中国的宗藩关系,定期向明清王朝朝贡、沿用中国年号、使用汉字,实则需向萨摩藩臣服,受其间接控制。即便如此,琉球始终坚守对中国的文化认同与宗藩情谊,朝贡从未中断,甚至在向萨摩藩纳贡时刻意隐瞒,竭力维护与中国的传统联结。
19 世纪中叶,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快速增强,对外扩张的野心日益暴露,开始逐步破坏中琉宗藩关系。1872 年,日本无视琉球的宗藩属性,强行将其改为 “琉球藩”,剥夺琉球国王的称号,将其降为 “琉球藩王”,从制度上瓦解琉球的独立地位;1875 年,日本进一步施压,发布命令禁止琉球向清廷朝贡,要求其改用日本年号、推行日本文化教育,彻底切断中琉官方联系。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琉球国王尚泰深知自身实力弱小,无力抗衡,遂秘密派遣使者前往中国,寻求清廷的援助,希望借助宗藩关系保住国家存续。

手指中国方向的琉球王国商人泰期
1877 年,琉球国王尚泰派遣使者林世功等人历经艰险抵达北京。林世功等人在总理衙门前痛哭流涕,递呈请愿书,详细陈述日本对琉球的侵略行径,恳请清廷出兵干预,帮助琉球维护独立与主权。此时的清朝正处于光绪帝统治初期(1875-1908 年在位),但实际掌权者为慈禧太后,清廷内部对琉球问题分歧严重:以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官员主张援琉,认为琉球是中国东海屏障,失琉则海疆不稳;而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官员则以 “海防薄弱、财政困难、不宜与日本开战” 为由,主张避战求和。
实际上,彼时清朝虽然已拥有两支初具规模的海上力量:一是福建水师,依托福州船政局建成,此时已配备 “扬武”“福星” 等十余艘蒸汽舰船,主要负责东南沿海防务;二是北洋水师的前身 —— 北洋海防部队,虽未正式成军,但已通过购买、自造等方式装备 “镇东”“镇西” 等炮舰,承担渤海湾防御任务。不过,这些舰船多为中小型船只,缺乏铁甲舰等主力舰种,且舰队训练水平较低、各水师间缺乏统一指挥,整体实力远不足以与同期的日本海军抗衡。
清朝海军的核心问题是 “有舰无体系”—— 既无专门的海军指挥机构(海军衙门 1885 年才设立),也无明确的海防战略,经费投入分散且常被挪用(如后来慈禧修园经费挤占)。清廷虽有海军雏形,却因 “舰船战力有限、调度能力不足、缺乏远洋作战能力”,无法像明朝援助琉球那样提供实质性军事支持,最终只能以 “口头抗议” 应对日本侵略,最终,清廷虽表面谴责日本 “背盟违约”,却因担心与日本发生冲突、自身实力有限,未采取任何实质性干预措施,仅以口头抗议应对,琉球的处境愈发艰难,亡国危机步步逼近。
1879 年,日本彻底撕毁此前与琉球的默契,不再掩饰吞并野心,派遣军队进驻冲绳本岛,接管琉球的行政权力,正式宣布废除琉球藩,设立冲绳县,将琉球全域纳入日本版图,存续数百年的琉球王国宣告灭亡。消息传来,琉球民众悲痛万分,部分王室成员与官员不愿接受日本统治,带着琉球国王尚泰的密信,分批逃离琉球,流亡中国,开启了漫长而艰难的复国求援之路。
琉球亡国后,琉球末代国王尚泰的亲属尚寅、尚顺(一说为王子),率领部分官员与民众流亡中国,先后在福州、北京等地设立 “琉球救国公使馆”,将其作为复国运动的据点,不断向清廷递呈请愿书,反复陈述琉球民众的复国意愿,希望借助清廷力量推动琉球复国,恢复国家独立。
1880 年,日本为迫使清廷承认其对琉球的占领,提出 “分岛改约” 案 —— 计划将琉球南部的宫古群岛、八重山群岛划归中国,北部的奄美群岛与中部的冲绳本岛归日本,条件是清廷承认日本对琉球的实际控制,并修改中日通商条约,给予日本更多贸易特权。这一方案本质上是日本对琉球领土的瓜分,遭到琉球流亡势力的强烈反对:林世功为表达抗议与决心,在总理衙门前自刎身亡,留下绝命书痛斥 “分岛案” 是 “割裂祖宗之地,琉球子民宁死不接受”;尚寅等人也联名上书清廷,详细陈述琉球民众对 “分岛” 的反对态度,恳请清廷拒绝日本的无理要求,坚持维护琉球的完整与独立。
但此时的清廷仍在 “主战” 与 “主和” 之间摇摆,最终慈禧太后采纳李鸿章的避战意见,未坚定拒绝日本的 “分岛改约” 方案。尽管 “分岛案” 因琉球民众的强烈反对与清廷内部的争议未正式签署,却让日本彻底看清了清廷的软弱与妥协,更加坚定了其占领琉球的决心。1880 年至 1885 年间,尚寅等人多次前往总理衙门求见官员,甚至在寒冬时节跪守衙门外,冒着严寒反复陈述 “琉球子民不忘天朝恩义,愿以死待复国之日” 的决心,却始终被清廷以 “时局艰难、兵力不足” 为由置之不理,未获得任何实质性庇护与支持,复国希望逐渐渺茫。
1890 年,尚顺在福州病逝,至死未能实现重返故国的愿望,客死异乡;1894 年至 1895 年,甲午战争爆发,清朝战败后被迫与日本签署《马关条约》,条约中未提及琉球问题,间接承认了日本对琉球的占领,琉球复国彻底失去最后外交依托。1901 年,尚寅也在北京病逝,流亡中国的琉球王室核心成员相继离世,失去领导核心与外部支持的琉球复国运动,逐渐陷入低谷,存续数百年的琉球国,最终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琉球的千年命运,始终与其 “海上十字路口” 的地理区位紧密相连 —— 既因独特区位成就了贸易鼎盛与文化繁荣,也因地处中、日两大势力夹缝,遭遇了生存危机与亡国悲剧。从明朝助力尚巴志统一琉球、明清两朝维系数百年宗藩情谊,到清末面对琉球求援时的不作为,这段历史不仅见证了中琉之间跨越千年的深厚友好联结,也深刻警示后世:国家实力与外交担当,是维护自身利益与盟友安全的关键。
如今,琉球主权归属仍存争议,冲绳县民(琉球后裔)对日本统治的不满从未停止,且以多种形式表达反抗与诉求:在文化层面,他们坚守琉球传统服饰 “琉装”、传统音乐 “三线” 演奏,修复首里城遗址时坚持还原明清建筑风格,抵制日本对琉球文化的 “日化” 改造;在社会活动层面,每年都有琉球后裔组织 “琉球独立” 相关集会,呼吁国际社会关注琉球历史地位,部分民间团体还通过撰写史料、举办展览,向外界传播琉球与中国的历史联结,反对日本对琉球历史的篡改;在政治层面,琉球后裔议员曾在日本国会提出 “冲绳地位再议” 提案,要求重新审视 1879 年 “琉球处分” 的合法性,虽未获通过,却让琉球问题持续进入公众视野。
这些行动背后,是琉球后裔对自身身份的认同,也是对那段亡国历史的铭记。这份跨越千年的中琉联结,不应被岁月尘封,更值得我们以史为鉴: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唯有尊重历史真相、坚守文明道义,才能为地区和平稳定筑牢根基,让类似的亡国悲剧不再重演。

琉球史话(上篇):东海明珠的地理基底与中琉宗藩情谊的奠基
(全文完)
更新时间:2025-11-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