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53度飞天茅台跌破1700元批发价,电商补贴后1299元就能入手。这个曾被奉为“硬通货”的高端白酒,如今让经销商卖一瓶亏一瓶。要知道核心经销商实际拿货成本近1800元,跌破盈亏平衡点的价格引发大量抛货潮。这场价格雪崩不仅震动酒圈,更标志着中国白酒市场几十年的逻辑正在改写。
正文

茅台的“神坛之路”不过七十余年。1951年三家民间烧坊合并为国营茅台酒厂,1952年首届全国评酒会获评“全国名酒”,此后频繁现身国宴与外事场合。万隆会议上的举杯,尼克松访华时的宴请,让茅台自带无法复制的官方背书。复杂工艺造就的稀缺性更让其身价倍增,高温制曲、九次蒸煮、五年陈酿的流程,让产能始终难以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后,茅台借礼赠与商务宴请的东风身价暴涨。90年代不过几十元的价格,2012年市场价一度冲到2800元。2017年后的新一轮暴涨更将其推向“金融化”巅峰,2021年最高价突破3000元,原箱酒成收藏热门,黄牛囤货、投资者炒作让其彻底脱离饮用属性。

此次价崩根源在需求侧的剧变。餐饮宴席恢复不及预期,房地产衰退减少商务场景,年轻消费者更重性价比且不喜白酒,高端酒刚性需求不再。电商平台砍掉中间环节,补贴之下层层加价的传统模式失灵。更关键的是,大量投资者与黄牛的社会库存集中抛售,让茅台的稀缺性荡然无存。

整个高度酒市场都在经历转折。白酒价格长期依赖品牌社交溢价与渠道加价,粮食酿造的核心成本本就有限。如今消费者愈发理性,单纯“讲故事”的营销难以为继。100-300元口粮酒市场已开启品质竞争,原料、工艺成为比拼焦点。

结语
茅台价崩不是孤立事件,而是白酒行业回归理性的信号。高端酒褪去金融光环,口粮酒比拼实在品质,才是市场健康发展的模样。曾经靠稀缺性与社交属性撑起的价格神话,在消费逻辑重构的当下正在落幕。未来白酒市场,唯有回归产品本身,才能在变革中站稳脚跟。这场行业洗牌,或许正是中国酒类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更新时间:2025-11-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