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潘振武少将和九个女儿一张罕见合影,被称“九朵金花”

文/历史勘探社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60年代,潘振武少将和九个女儿拍了一张珍贵的合影,他的女儿被称为“九朵金花”,九个小棉袄围在父亲的身边,贴心又温暖。

照片中,潘振武少将和女儿们一样,穿着衬衫,身姿挺拔,眼神中透露出历经沧桑后的坚定与从容。

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是对国家繁荣发展的欣慰,也是对女儿们健康成长的骄傲。

九个女儿环绕在父亲身旁,她们青春靓丽,笑容灿烂,宛如九朵盛开的鲜花,散发着勃勃生机。

这张合影,不仅仅是一张简单的照片,更是潘家幸福生活的见证,它记录了潘振武少将在戎马一生后,回归家庭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光。

潘振武,这位1908年出生于湖南常德万寿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传奇人物,自幼便展现出了聪敏好学的特质。

五年的私塾教育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而后进入县城高等小学堂继续求学,广泛的阅读让他开始关心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一颗渴望国家强大的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种下。

1926年,大革命的浪潮席卷而来,潘振武心中燃烧着对革命的热情,毅然投身农民运动,加入共青团,站在集会中央高举拳头宣誓。

此后,他迅速投身于北伐的洪流中,与战友们并肩作战,抵御外敌入侵。

然而,大革命的失败给他带来了沉重打击,但他并未灰心丧气,而是转向地下工作,秘密宣传党的革命思想,发展革命骨干,积蓄力量。

1930年,潘振武毅然加入红军,潘振武参加红军后,当时,根据地有一个在战士中间享誉盛名的文艺宣传队。

宣传队通过讲故事、唱小调等形式,活跃部队的文化生活,潘振武的活泼天性被激发出来,报名参加了文艺宣传队,并很快成为文娱积极分子。

除此之外,潘振武还参加了艰苦卓绝的长征,在长征途中,他身经百战,历经磨难,却从未动摇对革命的信仰。

当部队行军疲惫不堪时,宣传队员们用布支起棚子,插上红旗,打竹板、喊口号,为战士们表演快板词和花鼓词,潘振武就是其中积极的一员,用文艺的力量鼓舞着战友们继续前行。

在敌军围追堵截的恶劣环境中,红军伤亡很大,潘振武就把宣传队员们组织起来,临时编写根据长征途中发生的故事改编的小节目,鼓舞士气。

1935年8月,红一方面军和红星纵队踏上了艰难的过草地征程,为了保障不断增加的伤病员能够吃到食物,安全归队,部队首长决定成立收容队,任命潘振武担任队长。

那时,因为缺粮少药,每天都有伤病员死亡,潘振武忍受着巨大的悲痛,掩埋好战友的尸体,带领其他同志继续前行。

经过七天七夜的艰苦跋涉,潘振武他们行程二百公里,终于把伤病员们带出了草地,追上了主力部队。

从十八岁那年起,潘振武就投身到组织农民协会的工作里去了,这十几年间,他的日子就没安稳过,一直随着局势的变动、工作的推进而四处奔波、动荡不安。

直到后来回到延安,生活才总算有了个安稳的着落,这时候,潘振武都已经三十多岁了,在常人眼里,这已经到了该成家立业、找个伴侣共度余生的年纪了。

其实在这之前,也不是没人给他介绍过对象,介绍的对象还都是文工团的团员呢,那些姑娘们个个年轻漂亮、多才多艺。

可潘振武呢,对这些人选就是怎么都不点头、不答应,这事儿就这么一直拖着。

等到了延安后,情况可就不一样了,那时候延安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十八个男同志才对应一个女同志,找个女朋友谈何容易啊。

后来经人牵线搭桥,潘振武认识了冯光晋,这冯光晋可是延安女子大学的学员,模样端庄秀丽,气质温婉大方,潘振武一眼就相中了她。

冯光晋老家在山西孝义市,1938年的时候,她就在自己村里热火朝天地干起了抗日工作。

那时候,她们县里有个抗日民族革命大学,冯光晋凭着自己的努力和上进,顺利从这所学校毕业。

毕业后,她毅然决然地加入了八路军领导的县抗日政府剧团,继续为抗日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没过多久,冯光晋又听说延安有个女子大学,那可是个培养优秀革命女性的好地方。

她心里就琢磨着,要是能去那里学习学习,肯定能让自己变得更有本事,也能更好地为抗日出力,于是,她主动向上级提出申请,要求去延安女子大学学习。

再说说潘振武,他长得那叫一个英俊潇洒、仪表堂堂,走到哪儿都特别引人注目,不过呢,他比冯光晋大了整整十二岁。

就因为这年龄差距,冯光晋心里有点退缩,拿不定主意到底要不要和他在一起。

但潘振武对冯光晋可是铁了心的,为了能赢得冯光晋的芳心,潘振武可真是下足了功夫,他隔三岔五就给冯光晋写信,在信里表达自己的爱意和决心,还时不时地约她见面。

可冯光晋呢,一直都没明确表态,这可把潘振武急坏了,但他就是不肯轻易放弃。

每逢休息日,不管外面是刮风还是下雨,潘振武都会雷打不动地步行到和平医院,为啥去那儿呢?因为冯光晋当时在和平医院当护士。

潘振武就这么一趟一趟地跑,用自己的真诚和坚持,一点点地打动着冯光晋的心。

终于,在1942年中秋节那天,经过在总政组织部工作的胡耀邦批准,潘振武和冯光晋正式结为夫妻,走到了一起。

第二年,也就是1943年,他们迎来了第一个女儿,因为女儿是在延安出生的,所以他们就给女儿取名叫潘延延。

潘振武与冯光晋共育有九个女儿,她们的名字分别是延延、利利、平平、东齐、南胜、建军、美娜、丽娜、园园。

这些名字或取自出生地,或根据当时的形势而定,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一段独特的记忆,连起来就像一部潘家的革命历史。

在那个物质并不充裕的年代,养育九个女儿并非易事,但潘振武和冯光晋始终给予女儿们满满的爱。

潘振武常常把每天定量供应的牛奶留给女儿们,看着她们欢快地喝着牛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生活上,他们绝对一碗水端平,什么东西都买九份,夏天的花裙子、花衬衫挂一排,飘扬在阳光下,像万国旗一样好看。

在家庭的熏陶下,九个女儿性格各异,但都养成了对长辈恭敬有礼、对母亲充满爱意的好品质。

家中的物品,哪怕是自己做的东西,也是每人都有,不存在姐姐要让妹妹这一说法,这种公平公正的家庭氛围让女儿们感受到了满满的爱与尊重。

冯光晋一共生了九个孩子,这事儿在当地可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外人都对他们家这么多女孩感到十分好奇,就连毛主席都听说了,有个将军家里有九个姑娘呢。

新中国成立之后,潘振武的仕途那也是顺风顺水,他先是担任了中南军区后勤部副政委,还兼任政治部主任。

到了1955年9月,潘振武更是凭借着自己的卓越贡献和出色能力,被授予了少将军衔,这可是对他革命生涯的高度肯定啊。

时间来到1956年3月,潘振武的工作又有了新的变动,他被调到广州军区后勤部担任政委,继续为国家的军队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到了1959年2月,中苏关系那会儿紧张得不行,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潘振武接到了一项新的重要任务——出任驻苏联大使馆武官。

当时组织上有明确规定,外派人员只能随行带一个未入学的孩子,可潘振武家孩子多啊,有九个呢。

组织上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特别批准他可以带老八潘丽娜和九妹园园一起去莫斯科。

这一去莫斯科,路途遥远,环境陌生,潘振武和冯光晋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那留在国内的七个姐姐了。

那时候,最大的姐姐才十六岁,还是个半大孩子呢,最小的妹妹还在上幼儿园,啥都不懂。

为了照顾好这七个孩子,组织上专门派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同志来负责她们的生活起居,让潘振武夫妇能在莫斯科安心工作。

1962年5月的时候,冯光晋提前从国外回到了国内,这些年,为了把九个女儿照顾好,她可真是付出了太多太多。

那时候正赶上艰难困苦的时期,物资特别匮乏,想让几个女儿都能穿上暖和的毛衣毛裤可不容易。

冯光晋为了这个,日夜不停地编织,她给每个女儿都精心准备了一套,里面有毛衣、毛裤,还有毛背心,算一算,九个女儿加起来,她就得织整整二十七件呢。

长时间的编织让冯光晋吃了不少苦头,她的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关节也因为过度劳累变了形。

到了晚年,每当天气变冷,她的关节就会疼痛难忍,这都是年轻时过度操劳留下的病根。

潘振武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心里对冯光晋充满了感激,他知道,冯光晋为了这个家,为了孩子们,付出了太多太多,她的这份功劳,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2012年4月,潘家九姐妹从四面八方赶回武汉的家中,与九十二岁的母亲冯光晋一起,举办了一个“纪念潘振武将军诞辰一百零四周年家庭艺术作品展”,反响空前。

这次展出的五百余幅作品,既有潘将军的摄影佳作和笔墨丹青,也有潘将军的九个女儿及夫婿的书法、绘画、摄影、篆刻和布艺作品。

展后做的作品纪念册里,从老大到老九,一家两页,内容饱满,饶有情趣,画家刘三多曾为此赋诗:“幸福潘家,九朵金花,多才多艺,作品高雅。”

在婚姻选择上,潘振武和冯光晋对女儿们有着明确的要求,不要求自家女儿嫁得富贵,只要求女婿是党员,德行兼备,爱国爱党。

在这样的家风影响下,九个女儿都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伴侣,共同经营着幸福的小家庭。

晚年时期,九个姐妹分散在各地,冯光晋在武汉,九十三岁的她不愿意请人照顾,九个孩子们就轮流回武汉陪伴她。

大女儿潘延延说:“生在这样的家庭,有那么开明慈爱的父母,有九姐妹一路相伴成长,我们真的很幸福很骄傲。”

参考信源:

新湖南 • 湖湘名人——开国将军潘振武和他的九个女儿2018-01-27


山东抗日战争纪念馆——常德的开国将军——潘振武2015-07-13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8

标签:和平医院   金花   莫斯科   伤病员   延安   女儿   宣传队   少将   罕见   将军   年代   孩子   家庭   工作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