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拿冠军的全红婵,你们还爱她吗?”

11月6日晚的广东奥体中心游泳馆,空气仿佛凝固了。
全红婵和新搭档王伟莹的最终成绩定格在第五名,“老对手”陈芋汐组合轻松摘金,婵宝再次走向风暴中心。

人民日报赛后采访揭露全红婵的真实状况,未来是否从事跳水成了未知数。
回望全红婵的大起大落,才发现,陈芋汐说的一点都没错!

无缘奖牌,这个结果对于一个习惯了站在最高领奖台上的天才少女来说,无疑是刺眼的。

仅仅四天前,还是在这片场地上,她刚刚帮助广东队拿下了女子团体冠军。
那时的全红婵,笑容灿烂,在场边像个孩子一样跳着去接粉丝扔下的毛绒娃娃,那份纯粹的快乐感染了每一个人,网友高呼“王者归来”,庆祝她告别赛场183天后的完美首秀。

但从冠军到第五名,这戏剧性的反差,真的只是一次简单的失误吗?
或许,跳水台上的滑铁卢,只是冰山一角,对于18岁的全红婵而言,这场比赛远非一块奖牌的得失那么简单。

对跳水运动员来说,身体既是战袍,也是枷锁,全红婵现在面临的最根本,也最残酷的战场,恰恰就是她自己这副日渐变化的身体。
发育,这个对普通女孩意味着成长的词汇,于她而言,却是一场必须直面的风暴,数字最能说明问题。

她的身高从曾经娇小的1米43,悄悄长到了1米53,足足10厘米,体重秤上的指针,也从38公斤,暴增到46公斤。
这8公斤的重量,对一个追求极致轻盈的跳台运动员意味着什么?

中国跳水队总教练周继红曾一语道破天机:“体重是女子跳台运动员的天敌”,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冷冰冰的物理定律——体重每增加1公斤,起跳高度就会减少2厘米。

高度的丢失,直接影响了空中的时间和空间,曾经那些刻在肌肉里的满分动作,如今都需要重新校准,发育期的高强度训练,更是火上浇油。

广东队教练何威仪透露,全红婵这次是带着伤参赛的,旧伤复发,胫骨和踝关节都亮起了红灯,胫骨骨膜炎,让她“训练一动就疼”,甚至连上楼梯这样简单的动作都变得困难。

我们在赛场上看到的是她矫健的身影,看不到的是她赛前在休息室,熟练地为自己关节缠上一层又一层肌贴的画面。
那些五颜六色的胶布,是她与疼痛日常抗争的勋章,为了对抗这副“更沉重”的身体,她的生活变成了一场精准到克的计算。

早餐是两个蛋清和半片面包,午餐是100克鸡胸肉配50克米饭,连奥运冠军高敏都感叹,这对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女孩来说,“有多苛刻”。
她每天都要多次站上体重秤,紧盯着那个决定命运的数字,这早已不是简单的状态下滑,而是在一个全新的、不再那么听话的身体里,重新学习如何飞翔。

如果说身体是内部的战场,那舆论就是外部的围城,当她不再是那个14岁时能轻松上演“水花消失术”的奇迹少女,公众的目光也从捧爱变成了苛责。
曾经的全民“天才”,似乎在一夜之间,被推到了舆论的靶心,网络上,对她体型变化的攻击从未停止。

“肩膀太宽”、“又胖又壮”的评论,刻薄地将成长等同于“不自律”,这种从神化到丑化的极端摇摆,让她无处可藏,紧接着,成绩和选择也成了被审视的“罪证”。

她放弃了本届全运会的女子单人10米台项目,立刻有人揣测这是“怕输”。

她在团体赛中为广东队夺得金牌,本是王者归来的最佳剧本,却被一些声音质疑赢得“来路不正”,指责裁判打分不公,甚至,她与前搭档陈芋汐拆队,也被捏造成了队内矛盾的故事。

流言蜚语之中,不全是冷箭,官方媒体和家人的支持,像一面面盾牌,为她挡住了最伤人的攻击。

在团体赛夺金后的24小时内,央视罕见地连续三次发文力挺,从“全红婵还是全红婵”的肯定,到转发她“我真棒!”

的帖子以示支持,再到记录她抚摸金牌瞬间并配文“这一路走来有多不容易”,字里行间都是心疼与鼓励。

家人的爱则更加朴实温暖,面对外界对自己女儿体型的议论,全红婵的妈妈回应说:“胖点好,以前还担心她长不大呢。”

在母亲眼里,没有什么比女儿的健康更重要,别人说什么都无所谓,妈妈还透露,女儿总是报喜不报忧,即使自己身处困境,也坚持给家里寄生活费。

亲情和官方的肯定,成了她在这场舆论风暴中稳住心态的重要锚点,但很显然,她要对抗的,远不止是水花的大小。

身心的双重压力下,全红婵的竞技心态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她的挑战,不再是简单地复制过去的辉煌,而是在不完美的现状中,寻找新的平衡与胜利之道。
女子双人10米台决赛当晚,当第四跳出现失误时,所有人都看到了她和搭档王伟莹在空中的节奏不一致。

要知道,这对新组合仅仅磨合了21天
,协同训练的次数屈指可数,失利后,人们却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全红婵。

在年龄更小、经验更少的王伟莹面前,她不再是那个需要被照顾的小妹妹,她笑着安慰搭档“没关系”,赛后接受采访时,更是主动将责任全部揽下:“失利是自己的问题。”

这种担当,标志着她从一个被宠爱的小将,向一个有责任感的团队核心的成长,她的内心,充满了清醒与迷茫的拉扯。
对于失利的原因,她分析得头头是道——伤病恢复不理想,磨合时间太短,可当记者问及她未来是否会继续跳水时,她的回答却变成了“不知道”、“再说吧,应该吧”。

这种不确定性,真实地反映了一个18岁女孩在职业生涯十字路口的挣扎与困惑,温暖的鼓励来自曾经的搭档,也是现在的对手。

决赛中与掌敏洁搭档轻松夺冠的陈芋汐,赛后公开发声,希望能看到全红婵尽快恢复到最佳水平,“未来能再次携手走上更大的舞台”。

这番话,不仅击碎了外界关于她们“不和”的谣言,更是一种惺惺相惜的肯定,传递着超越胜负的体育精神。
或许,这个第五名,是她职业生涯中一次必要的“暂停”,它迫使她从追求“水花消失术”的完美主义神坛上走下来,开始学习如何接纳现实,承担责任,在逆境中与队友共同进退。

这场全运会的征程,对全红婵而言,绝不是一个故事的终点,而是一段成长的必然阵痛,从“水花精灵”到“红姨”,昵称的变化背后,是她正在经历的从天才少女到成熟运动员的艰难蜕变。
这场蜕变的核心,是学会与一个不再完美的身体、一个喧嚣的世界以及起伏不定的成绩单和平共处。

回过头再看她在团体赛夺金后发的那条社交媒体动态——“我真棒”,这三个字或许有了更深的含义。
它不是对一块金牌的炫耀,而是对这休战183天里,在身体、舆论、心态三重战场上所有挣扎与坚持的自我肯定。

我们不必去预测她是否一定能重返巅峰,因为体育真正的魅力,往往不在于不败的神话,而在于一次次跌倒后,依然选择重新出发的勇气。

无论未来走向何方,这个曾在三个战场上顽强奋战的18岁女孩,已经为我们书写了一段比任何金牌都更加深刻的成长传奇。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