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晚,根据公开消息称,苹果公司已开发出一款类似ChatGPT的iPhone应用,用于测试和准备定于明年推出的Siri重大升级。
从公开的数据来看,这款应用并非面向消费者,而是由苹果AI团队用来快速评估下一代Siri的功能进展。
这些功能听起来不稀奇,但关键在于:它们很可能在设备本地完成,无需依赖云端处理。
这并非苹果首次被曝AI动向,但它释放的信号比以往更明确:Siri的升级,不再是小修小补,而是一次底层交互逻辑的重构。
而这场升级的核心,或许是端侧AI(On-Device AI)。
几天前,苹果刚开完秋季发布会,推出新款iPhone、Apple Watch和AirPods。
表面看是硬件迭代,实则背后有一条清晰的技术主线:智能正从“附加功能”,变成设备本身的“系统级能力”。
那么站在当下来看,我们要去了解一下,什么是端侧AI,跟当下大模型有什么区别?端侧AI的空间有多大?哪些方向可能受益?
从算力部署来看,AI可以跑在两个地方:一个是远程数据中心(云端),一个是设备本身(终端)。
两者路径不同,体验也截然不同。
1、云端AI,用户提问,设备把请求发到服务器,远程算完再传结果回来。
优点是模型大、能力强;
缺点是依赖网络、响应慢、耗电高,且用户数据需上传,存在隐私顾虑。
2、端侧AI:模型直接部署在手机、手表等设备上,任务在本地完成。
无需时时联网,响应更快,隐私更好,体验更“自然”。
举个例子:你说“把刚才拍的照片调亮一点”。如果这操作在0.5秒内完成,且不弹加载圈,那它就更像一种“直觉式交互”。
如果要等两秒、还提示“正在连接服务器”,那它就还是个“功能”。
从测试版功能来看,苹果正在推动的,就是让Siri从“能回答问题”,变成“能执行任务”,而且是在本地、快速、安全地完成。
这可能不仅是技术方式,更可能是用户体验的跃迁。
很多人以为端侧AI只是“把大模型缩小一点放在设备本地上”,但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过去几年,三个关键要素逐步收敛:
芯片进步,比如苹果A系列/M系列芯片早已集成专用NPU(神经网络引擎),高通、三星也在提升SoC的AI算力;
模型轻量化,通过量化、蒸馏等技术,大模型可压缩至适合终端运行的规模(如谷歌Gemini Nano);
操作系统支持:iOS、Android、Windows都在开放本地AI API,让系统级功能调用更高效。
技术的升级,直接带动市场空间打开
目前全球每年出货约12亿部智能手机、2亿块智能手表、3亿副TWS耳机。
只要其中一部分设备具备本地AI能力,就能形成可观的渗透基础。
东兴机构预测,到2029年,中国端侧AI市场规模有望从2025年的800亿元增长至超3000亿元,年复合增速近40%。
若放眼全球,随着智能汽车、AR眼镜等新终端兴起,空间只会更大。
更重要的是,端侧AI一场渐进式替代。或许从手机,智能手表,智能耳机,智能汽车......
端侧AI的推进,不是单一技术突破,而是一条从芯片到系统、从硬件到生态的完整链条。
从这方面来看,笔者认为可以关注三个层面的机会:
1、芯片与硬件层:算力是基础
未来,NPU性能可能成为高端手机的核心指标之一,就像当年“摄像头数量”一样。
2、操作系统与平台层:系统是载体
AI必须融入操作系统,才能成为“空气级服务”。
接下来,iOS、安卓等等大概率都会将AI能力下沉至系统层级,调用相册、邮件、日历将更顺畅。
这些变化看似细微,但长期看,谁能让AI“无感调用”,谁就掌握了用户习惯。
3、应用与交互层:体验是关键
最终,用户不会关心“是云端还是本地”,只关心“好不好用”。
如果Siri能听懂“把上周会议录音总结成待办事项”,并自动创建提醒,那它就不再是语音助手,而是“数字助理”;
如果AirPods能在通话中实时翻译,Apple Watch能预判心率异常并建议就医,那这些设备就真正变成了“智能体”。
这种从“工具”到“代理”的转变,才是端侧AI的终极目标。
2007年,iPhone刚发布时,贵、没键盘、续航差。
2011年,Siri上线时,鸡肋、反应慢。
但回头看,它们都是新体验的起点。
今天的端侧AI,可能也处在类似的节点。它不会立刻改变大部分人习惯,但它让设备变得更“懂你”,更像一个助手,而不是一个工具。
或许才是AI真正融入生活的开始。
踪后续能否持续技术逻辑目前还不清楚,但保持观察,总是值得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绝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引导或承诺,仅供学术研讨。
如果觉得资料有用,希望各位能够多多支持,您一次点赞、一次转发、随手分享,都是小猎豹坚持的动力~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