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深圳凭什么能在与美国硅谷的较量中占据上风?有一家深圳企业,在其赛道内占据70%的全球市场份额,这一比例连苹果都未能企及。硅谷的科技公司试过击败它,美国政府出过手打压它,曾经的美国合伙人也动过取而代之的念头,但最终都未能成功。这家公司,就是大疆。
今天我们就来拆解大疆的发展逻辑、产品核心与商业模式,更要聊聊它背后那个即将爆发的万亿级低空经济市场。

故事要从一次相遇说起。大疆创始人汪滔早年在一场航模展上结识了美国人柯林·奎恩,彼时大疆尚无名气,正寻求海外市场的突破口,而柯林深耕航拍领域,急需稳定可靠的无人机设备,两人一拍即合,柯林随即成立了大疆北美公司。

柯林在营销领域颇有造诣,曾拿下美国真人秀冠军,擅长制造市场热点,在他的推动下,大疆迅速打开北美市场,从最初面向航模爱好者的小众产品,升级为大众认可的“会飞的相机”。关于大疆“未来无所不能”的口号,柯林曾声称是自己所定,真相虽无从考证,但海外市场的成功确实为大疆的崛起奠定了关键基础。
分歧的种子在合作过程中逐渐埋下。柯林性格强势,热衷抢占话语权,不仅对外宣称大疆首款核心产品“精灵”由他主导研发,还私自印制了“大疆创新CEO”的名片。
真正的决裂源于一次合作谈判,柯林未经大疆总部同意,便与当时如日中天的运动相机品牌Gopro达成协议,约定让Gopro拿走三分之二的利润,大疆仅保留三分之一。
这一方案遭到汪滔的坚决反对,在他看来,产品的核心技术、研发生产全由大疆完成,Gopro仅作为销售渠道,却要占据大部分利润,本质上是让大疆沦为代工厂。双方无法达成共识,大疆果断裁撤了北美公司的全部团队,合作正式终止。
离开大疆后,柯林带着核心员工加入了美国无人机公司3DRobotics,目标明确,就是要在市场上击败大疆。这家公司背景不俗,拿到了一亿美元投资,创始人克里斯·安德森是《连线》杂志前主编、《长尾理论》作者,在科技圈享有教父级声誉,这场对决也被视为消费级无人机领域硅谷与深圳的终极较量。
安德森秉持硅谷的传统认知,认为无人机竞争的核心是软件而非硬件,因此3DRobotics将全部资源与现金流都投入到王牌产品Solo的研发中,甚至提前下达了10万台的生产订单。

但硬件的短板最终成为致命问题。Solo上市前暴露了严重缺陷,GPS系统因硬件性能不足频繁失联,可能导致无人机失控,负责稳定拍摄的云台也因生产技术问题延迟交付。
第一批上市的产品根本无法实现拍照、拍视频功能,却标价1700美元。经过两个月的紧急整改,这些问题才得到解决,但此时大疆的新产品已经面市,定价仅1300美元,不仅价格低400美元,在配置、技术稳定性上更是全面领先。
3DRobotics最终败走麦城,这场失败不仅是一家公司的失利,更标志着深圳在硬件制造领域的全球主导地位已初步确立。
另一边,与大疆谈崩的Gopro也不甘示弱,CEO伍德曼决定自主研发无人机,推出了名为Karma的产品。这款无人机上市后频繁发生空中坠毁事故,最终Gopro不得不全面召回所有产品,无人机业务彻底搁浅。而同期大疆的新产品持续迭代,价格更低、技术更先进、体积更小巧,彻底占据了市场主导权。

这两家美国明星公司的共同问题,在于误判了无人机的产品属性——它们将其视为“会飞的软件”或“会飞的相机配件”,而汪滔从一开始就明确,无人机是集飞控、云台、图传、电机、电池于一体的复杂集成硬件产品,所有组件必须实现极致协同才能保证性能。
大疆的成功,核心在于实现了高性能与高性价比的平衡。在大疆进入市场前,航拍依赖直升机、热气球等设备,即便是欧美生产的专业航拍无人机,单日使用成本也高达一两万元。大疆的产品直接将这一成本降至一两千元,让航拍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市场。
这一突破并非源于单一技术的革新,而是建立在深圳完善的电子制造生态之上。大疆能够与数百家电供应商紧密协作,以极低的成本、极快的速度完成产品设计、打样、测试与量产,这种植根于物理世界的强大制造能力,是专注于软件研发的硅谷公司难以企及的。
这种模式并非个例,而是过去二十年中国产业发展的典型路径:先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再依托成熟的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链协同形成性价比优势,最终在市场中建立不可替代的地位。这种极致效率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都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在市场竞争失利后,美国政府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对大疆实施制裁,但实际效果甚微。美国本土无人机产品价格是大疆的10倍甚至20倍,在性能与性价比上无法形成替代,市场对大疆的需求并未减少。所谓的“美国制造”,不少是美国公司从欧洲采购零部件进行组装,而这些欧洲零部件的核心供应链,仍与中国紧密相关。

如今,大疆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这就是被频繁提及的低空经济。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被定义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一赛道与十年前的新能源车有着相似的发展潜力。
在燃油车时代,欧美日品牌掌握核心技术,中国企业追赶难度极大;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企业实现了弯道超车,如今已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低空经济则是一个由中国主导的全新赛道,其产业链与新能源车的重叠度高达75%,电动车在电池、电机、电控领域的技术优势,可直接应用于低空飞行器的研发生产。

作为低空经济的先锋城市,深圳已出台全国首个专项规划,目标是打造“全球低空经济第一城”,计划到2035年布局超过1500个低空飞行器起降点,这些起降点将成为未来空中出租车(eVTOL)与物流无人机的交通枢纽。空中出行不再是科幻场景,2025年已有中国创业公司拿到上百台eVTOL订单,随着技术成熟与规模效应,其价格将逐步降低,走进大众生活。
无人机的未来发展,核心在于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当前的无人机仍以人工遥控为主,属于工具属性,而真正的技术革命在于赋予无人机自主决策能力,使其成为“空中AI机器人”。这正是当下热门的具身智能概念——让AI拥有物理载体,能够在现实世界中自主完成任务。
目前,大疆已有40万台农业无人机在全球作业,未来经AI赋能后,这些无人机可自动巡视农田,精准识别病虫害并定向喷洒农药;在工业与交通领域,无人机可自主规划航线,完成桥梁检测、裂缝标记并生成报告,无需人工干预。

当海量“空中AI机器人”在城市3000米以下空域自主、安全、协同地执行各类任务时,低空经济将实现全面爆发,一个全新的立体化经济网络将逐步形成。从大疆的崛起到低空经济的布局,我们能看到中国产业从技术突破到生态构建,再到赛道引领的完整路径。
这不仅是一家企业、一座城市的成功,更是中国制造业升级与产业创新的缩影。一个由中国主导的低空经济时代,已经拉开序幕。
#无人机##低空经济##深圳##大疆#
更新时间:2025-11-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