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半导体领域,传统硅基技术已面临瓶颈,晶体管尺寸不断缩小导致热效应和量子隧道问题日益突出,全球科研力量都在寻求新路径来延续计算性能的指数级增长。
二硫化钼等二维材料以其原子级厚度展现出独特优势,能在极薄结构中实现高电子迁移率和低功耗传输,这成为国际公认的潜在解决方案。中国科研团队通过持续投入,成功在这一前沿领域取得关键进展,标志着本土技术力量的崛起。

复旦大学集成芯片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经过五年系统攻关,研制出基于二维半导体的32位RISC-V架构微处理器。这一芯片集成近6000个晶体管,刷新了国际上二维逻辑电路的规模纪录。
相比2017年国外团队实现的115个晶体管集成度,本次成果提升了约50倍,实现了从基础器件向完整系统级的跨越。这不仅体现了工艺精度的跃升,还突显了在材料生长和器件组装上的本土创新。

材料选择上,二硫化钼作为核心物质,其带隙适中,能有效抑制漏电流,与硅材料相比,在相同尺寸下功耗降低显著。团队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技术在晶圆上生长薄膜,这一方法控制了缺陷密度,确保了材料匀性。早期国际研究多停留在小规模实验,而中国团队通过优化气体流量和温度梯度,将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这为后续集成提供了可靠基础。
器件制造环节,重点解决了界面调控难题。场效应晶体管栅极和源漏接触的优化,直接影响了电子传输效率。团队引入低能量等离子体处理,避免了传统高能工艺对原子层结构的破坏,使接触电阻降至欧姆级以下。

这与硅基器件依赖重掺杂不同,二维材料更注重表面工程,实现了高增益和低漏电的平衡。测试数据显示,反相器作为基础逻辑单元,其产出率达99.77%,电压阈值稳定,噪声容限优于同类水平。
电路集成过程中,采用开源RISC-V架构,便于扩展和兼容全球标准,避免了封闭专利的制约。处理器设计从简单门电路起步,逐步构建加法器、寄存器和控制单元。每个模块的信号路径需精确布线,以防串扰干扰。

相比以往二维电路仅限于基本逻辑运算,本次芯片能执行37种32位指令,覆盖算术、分支和循环操作,在1千赫兹时钟频率下稳定运行。这一步的进步,源于全流程参数优化,团队收集了海量实验数据,利用算法模拟工艺交互,快速筛选最佳组合。
人工智能在研发中的应用,成为效率提升的关键。面对上百道工序的变量联立,传统手动调整难以覆盖所有场景。团队基于前期积累的数据训练模型,预测接触层掺杂浓度和层厚的最佳值。

在全球半导体竞争格局中,这一成果增强了中国在新兴材料领域的先发优势。传统摩尔定律依赖尺寸缩小,但物理极限已近,二维材料提供新维度,通过厚度控制延续性能增长。
国外团队虽在基础器件上领先,但集成规模的突破由中国实现,体现了本土科研的系统性攻关能力。处理器在低功耗场景下的表现,适用于物联网和边缘计算,如传感器节点可长时间待机,功耗控制在微瓦级。

二硫化钼芯片的诞生并非孤立成就,而是对摩尔定律限制的战略回应。传统硅基路径已难以维持每18个月性能翻倍的节奏,二维材料通过原子级设计,理论上可将晶体管尺寸推至亚纳米级,而不牺牲稳定性。
这与之前对比,2017年国外115晶体管电路仅验证了基本可行性,缺乏系统功能,而本次成果实现了完整指令集执行,相当于从原型到产品的跨越。进步在于工艺协同,从材料缺陷控制到多层互连的优化,每步都针对二维柔性的特性调整,避免了硅基刚性工艺的生搬硬套。

这一突破重塑了全球供应链格局。中国在二维半导体上的领先,减少了对国外高端芯片的依赖,促进本土产业升级。边缘计算领域,二维芯片的低漏电特性,能支持AI推理在终端设备运行,减少云端传输能耗。这与硅基芯片高热问题的对比,突显了节能优势。
工艺平台的搭建,是向产业转化的桥梁。团队开发了专用掩膜和蚀刻工具,兼容现有 fab 线。这与之前二维研究散乱不同,形成了标准化流程,便于规模复制。影响扩展到教育领域,相关成果已融入高校课程,培养新一代人才,推动持续创新。

在半导体封锁压力下,本土团队从基础材料起步,逐步掌握核心技术,避免了被动局面。二维芯片的低压操作,适用于可穿戴设备,弯曲特性超越硅刚性,开启柔性电子新应用。相比国际起步阶段,中国已实现系统验证,占据时间优势。
产业化后,二维芯片可降低电子产品成本,推动5G和AI普及。中国企业通过专利授权,形成生态链,增强国际竞争力。相比硅基垄断,这一新兴领域提供公平起点,中国抓住机遇,实现弯道超车。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