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邻居王大爷在小区里和大家聊天,提到自己最近记忆力越来越差:“昨天刚放下的钥匙,转身就忘了放哪儿了。”旁边有人安慰:“这正常,上了年纪嘛。”没想到王大爷的女儿却说:“医生说这是轻度认知障碍,和他平时的‘习惯’有关系。”
原来,生活中很多人坚持的““好习惯””,看似有益,长期却可能成为老年痴呆的“隐形推手”。
下面这三个就非常典型,尤其是第一个,很多人都在做。
“好习惯”一:长期清淡饮食,反而导致营养不足
不少中老年人都听说“吃得越清淡越健康”,于是餐桌上少油少盐,荤菜更是能省就省。但事实是,过度清淡、缺乏均衡营养,可能让大脑缺少关键物质,加速认知能力下降。
缺少优质蛋白:大脑神经元需要蛋白质来维持结构和功能,如果长期肉类摄入不足,可能出现思维迟钝、反应慢等问题。
缺少不饱和脂肪酸:深海鱼、坚果里的Ω-3脂肪酸有助于保护脑细胞,降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若饮食过于清淡,反而增加患病概率。
缺少维生素B族:维生素B12对神经系统尤为重要,缺乏会导致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是:中老年人应保持荤素搭配,每周至少吃2次深海鱼类,适量补充坚果和奶制品,而不是一味清淡到底。
“好习惯”二:爱刷剧、爱熬夜,忽视了“深度睡眠”
有些老人退休后生活轻松,喜欢晚上看电视、玩手机到很晚,甚至和子女视频聊天到凌晨。自觉是“生活有滋味”,却不知道长期缺觉对大脑伤害极大。
研究显示:大脑在深度睡眠时会启动“清道夫系统”,清除代谢废物和异常蛋白质,其中就包括和老年痴呆密切相关的β-淀粉样蛋白。一旦缺少高质量睡眠,这些有害物质就会沉积在大脑里,形成病理性损伤。
美国《神经病学》杂志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天睡眠不足5小时的老年人,患认知障碍和痴呆的风险是睡眠充足者的2倍。
所以,老人们要养成规律的作息:晚上最好10点—11点前入睡,保证7小时以上的高质量睡眠,避免长时间盯屏幕刺激大脑。
“好习惯”三:勤快不休息,忽视脑力锻炼
在不少老人眼里,“闲下来就是懒”,于是每天家务活不停,拖地、买菜、做饭,忙得团团转。虽然身体动了,但大脑却缺乏“有针对性的锻炼”。
长期只做体力劳动、不做脑力活动,会让大脑神经元缺乏刺激,功能逐渐退化。
缺少思维挑战:像阅读、下棋、学习新技能,都能激活大脑神经网络,延缓退化。
单调的日常事务:重复性家务虽然耗体力,却难以真正刺激大脑深度活动。
社交缺失:有研究发现,保持社交互动的人,患痴呆的风险比长期孤独的人低30%以上。
因此,真正的“勤快”,不是光忙家务,而是动脑+动手双结合。比如每天读半小时书,学点新鲜事物,或者参加社区活动,都能让大脑保持活力。
怎样科学预防老年痴呆?
真正保护大脑,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均衡饮食:保证蛋白质、健康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
规律睡眠:重视深度睡眠,不熬夜、不贪屏幕。
脑力锻炼:多阅读、多思考、多社交,让大脑持续接受刺激。
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会损伤血管,加重认知功能下降,要定期体检。
保持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有助于改善大脑血流。
傍晚时分,王大爷女儿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鱼汤,对父亲说:“爸,您别老吃素了,多补点蛋白,对脑子好。”又叮嘱他晚上少看电视,早点休息。
王大爷笑着点头:“我还以为自己这些习惯挺健康的,没想到却成了‘元凶’。”
其实,预防老年痴呆并不是要完全改变生活,而是从“看似健康”的习惯里找出问题,适度调整,才能真正让大脑保持年轻。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