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档案馆分外忙碌,据报道,电影《南京照相馆》上映后,掀起了一股别样的“寻根热”,全国各地包括一些海外同胞,争相查询祖辈档案。统计显示,7月23日以来,南京档案馆总计接待查档者六千余人,最高一天达1200人。
档案,记录尘封的历史,也见证鲜活的生命。据介绍,这批可供查询的户籍档案卡,创建于1946年—1948年,2006年由南京市公安局在浦口区某仓库发现时,部分已虫蛀或霉烂。此后,南京市档案馆进行了四到五年的大规模修复,最终形成了电子档案。随着这批历史档案面向公众开放,后辈意外获得了与祖辈“重逢”的机会。有人见到了素未谋面的祖辈照片,发现自己与其轮廓依稀相似,感叹血脉之神奇,有人从职业、住址,以及过往家人只言片语的讲述中,拼出家族历史。出于好奇,终于感动,这样的寻根之旅自有一份时间的厚重。
血脉有根,历史有根,记忆有根。每个家庭的片段,组合起来就是国家的历史、时代的剪影。在往来查询的人群中,有市民分享家史,其太爷爷本来做绸缎生意,家中衣食无忧,但因日本侵华战争,生意中断,生活破产,连房子也被日军征用。有市民发现,其太爷爷在1937年把自家汽车行的小汽车捐出,成立车队以支持抗战。其中还有一些户籍档案,对应着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是那段黑暗岁月的实证。走进时光深处,一页页泛黄的档案卡,一张张黑白的证件照,无声却坚定地印证着个体与家国切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有国才有家”,每一页国史背后,都是无数的家史。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大刀,从你家门前走一走,问你是吃橘子,还是吃香蕉……”当《南京照相馆》的影片里唱出这首老南京人耳熟能详的童谣,许多观众内心皆深受震撼。也有人畅想,户籍档案上的照片,是否也恰好来自《南京照相馆》影片中那个照相馆的原型?某种程度上,正是因为社会普遍存在着对于历史记忆、民族根脉的追寻,影片才会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
今天的南京,满目繁华、安居乐业,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始终怀着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对历史正义与真相的守护。痛切的记忆永不会磨灭,而昔日的悲剧绝不会再重演。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更新时间:2025-08-1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