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空牺牲的宇航员,穿着完好无损的宇航服,尸体会发生腐烂吗?

我们总在电影里看到太空的浪漫,却很少想过一个残酷的问题:如果宇航员在太空中出事,穿着没坏的宇航服,他的尸体会像在地球上那样腐烂吗?

1971年苏联联盟11号的悲剧早就给过我们一点线索,那3名没穿宇航服的宇航员,遗体被发现时只有脱水收缩,半点腐烂的痕迹都没有。

可要是当时他们穿着完好的宇航服,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太空不是地球的“保鲜箱”,是“极端体验馆”

咱们在地球上待惯了,总觉得温度再极端也就那样,夏天最热四十多度,冬天最冷零下几十度,可太空的温度从来就没“稳定”过,说它是“过山车”都算温和。

近地轨道上,只要被太阳晒到,表面温度能飙到120℃,摸一下都能烫伤;可一转到背阴处,温度立马跌到零下150℃以下,比南极最冷的时候还狠。

要是往太阳系外面走,温度更夸张,边缘地带几乎接近-273.15℃的绝对零度,那是分子都快停止运动的温度,跟把东西冻成“绝对固体”差不多。

比温度更要命的是真空,在地球上,热可以通过空气传走,可太空里没空气,热只能靠辐射慢慢散。

这就导致一个问题:同一个物体,向阳面被烤得发烫,背阴面却冻得发硬,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情况,地球上根本见不到。

而且真空环境下,体液会直接沸腾,就像NASA早年那个实验,工程师宇航服漏气,14秒内就感觉舌头上的水在冒泡泡。

要是人体直接暴露在真空中,血液、组织液都会变成气体,身体直接“膨胀”。

还有轨道带来的风险,要是遗体在近地轨道飘着,地球引力会慢慢把它往下拉,最后坠入大气层。

这时候不用想,高速摩擦产生的热量会把遗体烧得连渣都不剩,就像那些掉下来的太空垃圾一样。

可要是飘在更高的轨道,比如地球同步轨道,麻烦又不一样,那里满是太空垃圾,小到螺丝钉,大到废弃卫星,都以每秒几千米的速度飞。

一旦撞上,宇航服可能直接被戳破,遗体的下场就彻底变了。

正是这种极端的太空环境,直接决定了遗体在里面的生物变化,毕竟地球上的腐烂过程,本来就离不开特定的条件。

到了太空里,这些条件全变了,那自溶、微生物分解这些 “地球套路”,还能走得通吗?

自溶和微生物的“太空限时赛”,撑不了多久

咱们先搞明白一个事:地球上的尸体为啥会烂?不只是微生物搞鬼,身体自己先会 “动手”。

人一死,细胞没了生命力,细胞膜就会破,里面原本用来帮身体代谢的酶会跑出来,跟没头苍蝇似的开始分解周围的组织,这就是自溶。

比如肝脏、肾脏这些器官,自溶会来得更快,因为里面的酶本来就多。这种过程不用氧气,是身体自己“消化”自己,算是腐烂的“前奏曲”。

要是宇航员穿着完好的宇航服,这时候还能给微生物“续口气”,宇航服的生命维持系统没停之前,里面有氧气、温度也稳定,跟地球上的环境差不多。

肠道里的好氧菌会继续繁殖,分解组织、产生气体,可能会让腹部有点膨胀,跟地球上的早期腐烂迹象很像。

但这口气续不了多久,全看宇航服的供氧能撑多久,一般也就几个小时到几天,氧气一没,好氧菌就先“歇菜”了。

好氧菌停了,厌氧菌还能再撑一会儿,毕竟它们不用氧气,而且尸体分解时会产生一点热量,能让宇航服里的温度降得慢一点,大概每小时掉1.5℃,不会一下子冻住。

这些厌氧菌会继续分解剩下的组织,产生硫化氢之类的气体,可能会有味道,但不会像地球上那样臭得厉害。

可等温度降到一定程度,厌氧菌也扛不住了,活性越来越低,最后彻底不动弹。

到这儿,太空的环境就该“接管”了,真空会把遗体里的水分慢慢抽走,最后能失去相当于体重80%的水,变成一具干巴巴的“太空木乃伊”。

皮肤硬邦邦的,组织也缩在一起,跟埃及木乃伊有点像,但更干。这时候别说微生物了,就算有酶,也没法再分解组织,腐烂就彻底停了。

宇航服是“最后防线”

宇航服看着像件衣服,其实是个“迷你救生舱”,能给遗体挡一会儿麻烦。

现在的宇航服都是多层设计,外层是镀铝的强韧织物,能扛住小陨石的撞击,还能反射太阳的热量。

中间有一层橡胶做的气密层,保证里面的气压不会漏;内层是软乎乎的针织布,贴着身体能舒服点。

这几层叠在一起,就像给遗体裹了一层“铠甲”,能暂时挡住外面的极端温度和辐射。

有些宇航服还加了“智能buff”,比如部分型号的隔热层,能根据外面的温度自动调整,外面热了,就收紧一点减少热量进来;外面冷了,就松开一点保住热量。

而且宇航服里的电池、传感器这些电子设备,会产生一点点热量,虽然不多,但能让里面的温度降得更慢,给自溶和微生物分解多争取点时间。

可这“铠甲”不是铁打的,总有坏的时候。

太空里的辐射是“慢性杀手”,太阳风里的高能粒子会一点点穿透宇航服的材料,把纤维搞脆、搞断。

还有那些飘在太空里的微小颗粒,虽然看着不起眼,可速度快,撞在宇航服上就像小子弹,时间长了会把外层磨破。

一旦密封出了问题,里面的气压会瞬间降为零,跟联盟11号失压一样,遗体直接暴露在真空中,之前的保护就全白费了。

宇航服的保护有上限,那遗体总不能一直飘在太空里吧?

怎么处理太空中的遗体,不只是技术的事,还得讲规矩。

国际航天联合会表示,能把遗体带回地球,就一定要带回来安葬,这是对逝者的尊重,也能避免遗体上的微生物污染其他星球。

只有实在没办法的时候,比如在火星或者更远的地方出事,才考虑在太空处理,不过得先跟家属商量好。

其实,关于太空遗体的变化和处理,咱们不用只靠理论猜,航天史上有过一次真实的悲剧,早就给我们展示了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还推动了相关技术的改进,这就是联盟11号的事故。

联盟11号的悲剧,给我们提了醒

联盟11号的事故,至今都是航天史上的痛,也让我们第一次看清太空对人体的影响。

1971年6月,3名苏联宇航员完成任务返回地球,可返回舱在高空突然失压。

那时候飞船设计有问题,宇航员必须脱掉宇航服才能坐下,结果失压后才40秒,他们就没了生命体征。

等救援人员打开返回舱,看到的景象跟地球上完全不一样:遗体没有腐烂,皮肤干巴巴的,脸和身体都有点收缩,这是因为体液在真空中沸腾,水分全跑光了。

后来检查飞行数据才知道,失压后体内的气体迅速膨胀,肺部和血管都受了损伤,但因为温度降得快,微生物根本没机会繁殖,所以没出现腐烂。

这起悲剧直接改了航天设计的规矩,后来的联盟号飞船,把乘员从3人减到2人,就是为了让宇航员能穿着宇航服坐下。

还加了冗余的生命保障系统,就算一个系统坏了,另一个还能撑着。

现在国际空间站里,甚至专门准备了应急冷藏舱,万一出事,能先把遗体冻起来,等机会带回地球,这些改进,都是用生命换回来的。

从联盟11号到现在,我们对太空遗体的认知越来越清楚:穿着完好宇航服的遗体,不会像在地球上那样彻底腐烂。

只会在短暂的自溶和微生物活动后,被太空的极端环境变成“木乃伊”,最后要么坠入大气层烧毁,要么在轨道上飘着,慢慢被辐射和太空垃圾“分解”。

未来人类去火星、去更远的地方,可能还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但每一次探索,都是在帮我们找到更尊重生命、更安全的解决方案。

毕竟在太空里,每一个逝去的宇航员,都该有一个配得上他们勇气的“归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0

标签:科技   宇航员   尸体   太空   牺牲   穿着   发生   遗体   温度   微生物   分解   热量   地球   轨道   厌氧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