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中国富人为何逃离新加坡?中国不给脸,新加坡也就是个县了

曾几何时,新加坡一度是东亚富豪们资产避险和身份配置的应许之地。

尤其是在前几年,一些人高调唱衰香港的时候,新加坡的媒体和部分精英没少阴阳怪气,摆出一副“舍我其谁”的架势,似乎“亚洲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日就将花落狮城。

然而,风水轮流转。最新的风向,开始变了。

《金融时报》突然点出一个变化:中国的富人正在绕开新加坡,转向迪拜。新加坡曾是首选,如今为什么成了回避对象?“坡县”咋突然就不香了?

查得比美国严?

新加坡像一家迎来送往的顶级客栈,不问客从何来,只提供最周到的服务。这里没有资本利得税,没有遗产税,个人所得税率也极具诱惑力。

这种极致的重商主义,曾为它赢得了全球资本的青睐。

然而,2023年那起案值高达20亿新元的特大洗钱案,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案件的冲击波之所以如此巨大,一个关键细节在于,涉案人员据称清一色都是中国籍。

这根敏感的神经被触动后,新加坡的监管政策仿佛一夜之间变了脸。

一夜之间,曾经的“客栈”开始对客人进行严苛的盘查。银行账户冻结时有发生,资金来源的审查力度甚至被认为超过了美国。

身份申请变得遥遥无期,细致入微的背景调查让人不寒而栗。就连律师等专业人士都感到,服务中国客户的风险系数正在几何级数增长。

这种转变,暴露了新加坡文化深处“急功近利,利益至上”的底色。它欢迎成功者,但对可能带来“麻烦”的客人,则毫不犹豫地展现出警惕和疏离。当风险超过了收益,它会毫不犹豫地牺牲客户的利益来保全自身。

更致命的是,政策门槛的突然拔高,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原本250万新元的“全球投资者计划”,投资门槛被粗暴地提升至1000万。

签证审批也额外增加了“实质性经营”的硬性要求。这一系列操作,无疑是在大声宣告:“我们欢迎钱,但不再那么欢迎人”。

这种模式对于那些寻求资产、身份和未来一体化解决方案的富人来说,安全感瞬间崩塌。

一个国家的站队,直接决定了存放在此的资本是否高枕无忧

而新加坡的“骑墙”策略,在今天看来,成了一种最大的不确定性。新加坡的战略布局非常清晰:经济上高度依赖中国,安全上则完全倒向美国。

一个惊人的数据足以说明其经济依赖性:其主权基金淡马锡在2020年对中国的投资比例高达29%,甚至超过了对其本国25%的投资。可以说,中国是它最大的客户。

然而,在安全战略上,它又是美国在印太地区不可或缺的战略支点。这种两头下注的策略,在和平年代或许可以左右逢源,但在冲突加剧的当下,却成了一颗定时炸弹。因为它无法向任何一方提供绝对的安全承诺。

对于那些将身家性命托付于此的客户而言,一个可怕的担忧油然而生:一旦新加坡在政治上彻底倒向美国,得罪了自己最大的资金来源地,那么存放于此的财富还能安然无恙吗?

相比之下,香港的优势恰恰在于它的“确定性”。尽管经历过风波,但对内地资本而言,香港是“自己的地盘”,背后有整个中国作为最终的安全保障。

这也是为什么像阿里巴巴、小米这样的科技巨头,会选择在香港上市,而非新加坡。因为在这里,资本能找到一种“自己人”的认同感和稳定的退路。据说,香港的家族办公室数量在今年已经出现了回暖的迹象。

而迪拜的崛起,则提供了另一种确定性。它并非投靠任何一方,而是在中美俄等多方势力间保持着一种超然的交易姿态。

它不问出身,只讲规则,这种纯粹的商业逻辑,反而为来自不同阵营的资本提供了一个更令人安心的交汇点。

县城容不下大佛

最终,资本的长期停留,需要一种超越商业利益的归属感。它需要一个能够被想象成“家”的地方,而不只是一个生意场。而新加坡的局限性在于,它无论如何包装,本质上更像一个精致的“县城”。

它的物理空间极其有限,国土面积仅约700多平方公里,缺乏广阔的市场腹地。这决定了它本土很难孕育出世界级的超大型企业。

虽然它在努力发展核心产业,但在电子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成果始终有限。甚至有人戏称其旅游业结构不过是“一二三”——一个红灯区,两个赌场,三个景点。

比物理局限更让人感到疏离的,是文化上的隔阂。一种“你可以有钱,但别太中国”的警惕氛围,始终弥漫在空气中。

这种不加掩饰的姿态,等于是在提醒客户:你永远是外人。这种感觉,彻底摧毁了人们将此地视为“家”的任何可能性。

反观迪拜,虽然文化差异更大,但它的接纳方式更为纯粹和实用主义。一张有效期长达10年的“黄金签证”,审批流程最快一两个月就能走完。

这里没有个人所得税、资本利得税和遗产税。它对数字资产的友好与合法化态度,更是吸引了新一代的财富拥有者。

最近,来自中国的客户对迪拜的咨询量正在激增,渣打银行的数据显示,相关咨询量同比直接翻了一倍。

这种热度甚至导致迪拜的中文金融人才出现了短缺。这个现象的背后,是一种开放的姿态,是一个系统在努力适应新来者,而不是用挑剔的眼光审视他们。

从新加坡到迪拜,这条资本流动的新路线,描绘的不仅仅是两个城市的此消彼长,更是全球避风港标准的一次关键升级。

过去,一个地方只要提供税收洼地和政策便利,就能吸引资本。但现在,这个标准已经远远不够了。

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展现出真正包容性的“家园建设者”。他们必须提供一个坚实的信任之锚。

那个试图在大国博博弈中两头吃、那个信奉利益至上的客栈,正被它的客人们无情地抛弃。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3

标签:财经   新加坡   中国   富人   资本   美国   香港   客户   利得   利益   遗产税   客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