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定调!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发展服务消费!(三)

最近,中央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中央明确指出: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发展服务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尽快清理消费领域限制性措施,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

我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通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打赢了人类发展史上罕见的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我国的贫富差距却在拉大,中低收入群体依然庞大,中低收入意味着中低消费,对于我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发展格局十分不利,为此近年来我国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向产业链上游迈进才能提供更多高新职位,不断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我国的经济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国强与民富。

一是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发展,实现了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的预期目标。然而,与改革开放巨大成就不匹配的是,我国中低收入群体依然十分庞大。据统计,我国现在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在这之下是9亿低收入群体,过去我们计算这两部分人收入差距的时候,一般是用可支配收入这个指标。在诸多界定标准中,国内影响力较大、被普遍接受的是国家统计局根据我国国情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出的标准,即将家庭年收入(典型的三口之家)介于10万-50万元(2018年价格)之间的群体定义为中等收入人群。按照三口之家年收入10万元下限计算,意味着一个人年收入约3.3万元,平均每月3000元左右收入,基本上可以达到中等收入群体标准。低收入群体是指不符合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认定条件,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乡低保标准的1.5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放宽到2倍),且财产状况符合相关规定的人群。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根本是提供更多高薪的岗位,这就需要我们各行各业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迈进,只有占据了产业链的中上游,我们才能拥有更多的高薪岗位,才能不断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这也就解释了我国近年来为什么把创新摆在了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把科技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切的归宿一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另外一个就是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了。

二是大力发展服务消费,与工业化、城市化相辅相成。服务消费是普通消费的升级,是人们满足了基本都物质需求以后更高层级的消费。服务消费建立在城市的人口聚集程度、收入水平主要依赖于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与城市的发展水平紧密相关。比如一个服务设施或者项目,如果在一个村庄,人员居住比较分散,使用成本就高,服务消费很难发展起来,但在人口聚集的城市成本就很低,服务消费就容易发展。通过城镇化建设,人口向城市聚集,人口密度增加,不仅有利于普通消费的便利,更为发展服务消费打下了人口基础。现在发展服务型消费也是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只有城市发展的越好,城市才能够提供高水平的教育、医疗等服务消费。

规模经济是服务消费的重要基础条件。我们过去讲规模经济,一般是讲的产品生产规模化能够降低成本,叫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人口不断向城市集聚,这叫城市化。现在的消费领域特别是服务消费,建立在产品工业化和和人口城市化的基础之上。没有一定密度的城市化人口,没有物质产品通过工业化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教育、医疗、住房、社保、养老、文化、娱乐等较高水平的服务消费,就没有市场,就很难实现。我国目前的常住人口城市化水平是66%,户籍人口城市化水平是48.3%,其中还有很多人得到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比较低,提高服务消费的潜力还是巨大的。

三是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给予服务消费及养老行业提供金融支持。我国刚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的服务消费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的消费主体还没有完成从物质消费到服务消费的自然转变,需要我们大力支持服务消费行业的发展,2023年我国与美国服务消费占GDP的比重相差较大。中国服务消费占GDP比重不到18%,远低于美国的45.8%。尤其是消费结构上,这一差距同样巨大,2024年中国服务消费占整体消费的46.1%,而美国服务消费的占比高达68.5%。与商品消费相比,服务消费不易透支未来消费能力,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正如当年的工业化浪潮一样,教育、医疗、文化和娱乐的发展前期,同样需要金融资金的支持,然而我国对于服务消费行业的金融支持还很落后,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金融机构要围绕鼓励支持发展服务消费和培育壮大新兴消费,丰富金融产品供给和服务。针对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等新型消费趋势,创新金融产品,更好服务个性化、多样化金融需求,增强消费金融服务的前瞻性和匹配性。加大对数字电商、特色民宿、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等消费服务行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服务消费跨越式发展。

总之,服务消费是传统消费的升级。但与传统消费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消费建立在大规模的工业化之上,大规模的产品供应为消费提供了更多选择与可能。消费同样建立在人类的城市化浪潮之下,人口向城市的集聚发展为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与市场。服务消费不仅是物质消费到精神消费的跨越,同样也是人类工业化、城市化的最终路径选择。

金融是市场经济的血液,在工业化时代是如此,在服务消费时代更是如此。面临世界百年变局,金融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赋能服务消费,让我国服务消费尽快发展壮大,迎来的或将不仅是消费模式的重大升级,打通的或将是中国经济的“任督二脉”,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发展格局或将就此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30

标签:双循环   群体   收入   美国   物质   人口   中央   我国   金融   财经   城市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