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评论员 杜宇慧
2025年10月10日,是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从1925到2025,不仅是故宫的百年,也是中华文明在时代激流中坚守本根、传承创新的缩影。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昔日的皇家宫殿向公众敞开大门。然而,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山河破碎,文物危在旦夕。1933年2月,为躲避战火,故宫文物开始南迁;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南京藏品再度西迁;直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散佚各地的文物才被陆续回归。那些年,代表中华民族重要文化根脉的珍贵文物辗转大半个中国,跨越战火与险途,见证了中国人民的抗争、中华文明的坚韧。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回望来路,故宫博物院的100年是与家国命运、民族存亡休戚与共的100年。故宫文物正是源远流长且从未中断的中华文明的独特载体与见证。如今的故宫迎来建院以来最好的时候,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宫殿的养护修缮、对外交流的繁盛,让古老的故宫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姿态。人们发现,故宫开放的面积不断扩大,“解锁”的国宝越来越多,文物不仅“活起来”还“潮起来”了。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说:“虽然紫禁城有超过600年历史,但在(中华)5000年的历史长河里,它还算是年轻人,应该以更年轻的风貌示人。” 在当代,文创产品如冰箱贴、书签、彩妆系列风靡全国;《我在故宫修文物》《上新了·故宫》《我们的故宫》等节目广受青年好评;2024年“全景故宫”平台完成升级……千年文物化作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文化IP,飞入寻常百姓家。故宫的建筑美学、空间哲学、色彩体系,也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城市设计之中。
一院之变,映照中国之变;文物传承,永续文明之光。故宫承载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正和谐的伦理观、敬天法祖的礼制观、格物致知的实践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从曾经故宫文物四处躲避战火,到新中国成立后一些流失海外的文物纷纷回家;从曾经的皇家禁苑,到参观人数屡创新高的人民的博物馆,故宫已经成为历史中国的独特象征,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今天,海外游客身着汉服走进故宫,孩童在红墙下嬉戏,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故宫经历了守护的百年,也是重生的百年,更是创新的百年。“把历经沧桑留下的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新时代故宫的故事仍在续写,100岁的故宫博物院恰风华正茂。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更新时间:2025-10-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