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历史是一场接力赛,隋朝大一统的结果本质是由苻坚、孝文帝元宏、宇文泰、宇文邕和杨坚这些人以跑接力赛的形式完成的。同样,北宋削藩、重建中央集权也不是宋太祖赵匡胤于朝夕之间完成的,而是五代诸君与赵匡胤共同努力的结果,属于一场持久战。
据史书记载,赵匡胤在平定了李筠和李重进的叛乱之后召赵普谈话,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很明显,赵匡胤是想彻底结束自安史之乱以来的乱局,让天下进入治世。当然,他更是为了赵宋的江山能够千秋百代。
当时,赵普的回答是:“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对于解决办法,赵普给出的方案是:稀释藩镇的权力,收取地方的财权,将地方的精兵筛选出来纳入禁军体系。如此,天下自安。
还没说完,赵匡胤就打断了赵普:“好了,你不用说了,我知道了。”
北宋初年的削藩正是从赵匡胤和赵普这次谈话之后开始实施的。
其实,这里必须纠正一点,赵普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是不符合事实的。众所周知,赵匡胤是凭借对禁军的掌控权通过发动陈桥兵变在短时间内夺取了后周的江山,建立了大宋王朝,且得到了地方大部分藩镇的认可。
这就说明,当时的朝廷实力是强于藩镇的,皇权是强于节度使的权力的,自安史之乱后外重内轻、君弱臣强的局面已经得到了彻底的改变。不然,当时的藩镇也不会服从、认可他赵匡胤。
而外重内轻局面的改变是经过五代的乱世,通过战争的洗牌、王朝的更替所自然促成的结果。
923年,后唐皇帝李存勖率领沙陀军马踏中原,灭掉了后梁王朝。后梁的覆灭,李存勖入主中原意味着,朱温的宣武军和河东的沙陀军以改朝换代的方式完成了合流。
自此,朝廷的实力就已经强于藩镇,因为,朱温的宣武军整合了中原各诸侯的精锐,河东集团通过对河朔藩镇的兼并整合了河朔精锐,后唐入主中原,包括沙陀军、河朔精锐都流入了后唐朝廷的禁军系统,再加上朱温的宣武军,后唐禁军系统在实力层面已经强于任何一路藩镇,甚至四方诸侯。
这从之后的历史演进就能看出来,不管是李嗣源、李从珂,还是建立后周的郭威,他们都是在禁军的支持下实现问鼎的意志的。当然,石敬瑭和刘知远属于意外:石敬瑭属于引入契丹势力才打败了朝廷大军,刘知远属于在契丹势力退出中原,中原出现权力真空之际抓住历史的机遇下山捡了桃子,建立了后汉王朝。
可见,自后唐建立之后,改朝换代的事基本上都是被禁军系统的意志所左右的,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也只不过是对郭威澶州兵变的复制而已。
陈桥兵变不过是复制了郭威当年的剧本 图源/剧照
另外,随着李从珂、石敬瑭、刘知远这些人以藩镇的身份问鼎皇权,地方的精锐也随之流入了朝廷禁军系统,再加上周世宗时期对禁军系统的进一步加强,在后周末年,禁军系统就已经形成了对藩镇的碾压之势,自晚唐以来所形成的“外重内轻,君弱臣强”的局面已经彻底得到了改变。
不然,赵匡胤也不可能凭借手中的禁军就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代周建宋这件事,还得到了地方的承认。
也就是说,自唐末以来“外重内轻,君弱臣强”局面的扭转是通过战争的洗牌、王朝的更迭,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才完成的。属于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
因此,赵匡胤在建宋之后首先面临的压力就是来自禁军系统,禁军虽然属于朝廷军队,但统帅禁军的诸将却都是强藩的角色,他赵匡胤在建宋之前就是后周王朝最大的藩镇。
正是因为赵匡胤明白自己是如何成功的,所以他就知道所谓的削藩到底该在哪开第一刀。对于当时的赵匡胤来说,禁军诸将属于腹心之患,而藩镇却只是肢体之患。
因此,就有了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赵匡胤招石守信、王审琦等禁军诸将喝酒,酒酣之际,赵匡胤就开始表演:“要不是你们,我是坐不上此位的,不过,这个皇帝确实不好当,我最近一个好觉都没有睡过。”
石守信等人也只能接皇帝的话,问原因,赵匡胤就非常坦白地说:“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
明显是针对诸将。石守信等人呢,也只能诚惶诚恐表忠心。但赵匡胤却直指问题的核心:“不然。汝曹虽无心,其如汝麾下之人欲富贵者何?一旦以黄袍加汝之身,汝虽欲不为,不可得也。”
我不是不信你们,是对你们的部下没有信心。
说实话,赵匡胤的担心是对的,只要他在位期间不能解决禁军的权力问题,那么黄袍加身的兵变就有很大的可能还会上演,因为,历史存在一个惯性问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最终,赵匡胤君臣达成了赵匡胤以金银、田宅、官爵、婚姻来换取禁军诸将手中的军权,用赵匡胤的话来说就是:“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
如此,“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
于是,石守信等人第二天就都以生病为由请求解除其兵权。赵匡胤呢,也就坡下驴,以侍卫都指挥使、归德节度使石守信为天平节度使;殿前副都点检、忠武节度使高怀德为归德节度使;殿前都指挥使、义成节度使王审琦为忠正节度使;侍卫都虞侯、镇安节度使张令铎为镇安节度使。
这些助力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的禁军主力都被解除了禁军军权,只有石守信还保留着侍卫都指挥使的头衔。
而且,像殿前都检点、副都点检这样的重要职位也不再任人担任。完了,赵匡胤再用一些资历较浅、能力一般的人为禁军将领,并且将侍卫司一分为二,分别为步军司和马军司,正式形成了“三衙”的格局,建立了枢密院——三衙的军事体制,将握兵权、调兵权和统兵权三者分开:枢密院负责调兵、三衙负责掌兵、临时任命的领兵主将负责率兵。
这里必须强调一点,“三衙”的体制是在后周太祖郭威去世之前就已经初步形成,赵匡胤只是正式落地了而已,将其制度化。
不过呢,此时的赵匡胤也只不过是以藩镇的身份换取了诸将对于禁军的统帅权,对于地方,赵匡胤还会打削藩这张牌,此时的动作也只属于过渡,先解决腹心之患。
还有,赵匡胤解除禁军诸将的权力也绝对不是通过一顿酒就解决了这么简单,而是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博弈,分了好几个步骤才最终实现的。
而对禁军系统的“削藩”工作是从周世宗时代就开始的事,不过,周世宗当时针对的只是那些有帝王之相的个体而已,比如,张永德,而赵匡胤是对禁军的整个系统进行调整。
在解除了禁军诸将的权力之后,赵匡胤就接着打削藩这张牌,稀释地方节度使的权力。据史书记载:“宋太祖开基,革五季之患,召诸镇会于京师,赐第以留之。”
节度使也接着被解除了军权 图源/剧照
还是用富贵换取了藩镇手中的权力。而赵匡胤之所以能轻松解决藩镇问题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兼并四方诸侯的过程中,凡是打下的州郡,朝廷都是直接派出大臣进行管理,形成了朝廷以禁军系统和直辖州郡共同制衡诸藩镇的格局。
面对朝廷的绝对实力,藩镇也只能交出手中的权力。此后,地方的权力就被朝廷所任命的“知州”和“通判”所掌握,形成了“事务悉归本州知州、通判兼总之”的格局。
乾德三年(965),太祖置转运使负责诸路财政,将地方赋税都收归朝廷。太平兴国二年(977),太宗又进一步禁止藩镇私自贸易,将地方的财权也收归朝廷,真正实现了赵普所说的“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目的。
再到后来,节度使就只成为了一种名誉称号而已。
总之,赵匡胤虽然成功削藩,避免了宋王朝成为历史上后宋王朝的命运,但其能够成功削藩其实是吃了历史的红利,是因为长期的战争和五代王朝的更迭,外重内轻、君弱臣强的局面自然得以解决。另外,对于禁军系统,后周的郭威和柴荣也在着手进行调整,赵匡胤只是正式将其完成了而已。
不管是对于禁军系统的调整还是削藩,赵匡胤都属于顺势而为。
历史上的大多趋势其实是必然的,人力最多只算配合而已。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隋文帝杨坚和宋太祖赵匡胤都是幸运者。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更新时间:2025-04-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