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江生活(四十九)塘江墟前身太平墟

《唐江生活》今天起连续转发唐江前辈王隆柏老师之《塘江考》文章部分内容,让更多人了解唐江的前世今生,欢迎乡贤留言交流,以续唐江历史记忆,再创古镇辉煌。

以下内容摘自王隆柏老师之《塘江考》,版权由原作者所有。(涉人涉事略有修改)

明代,江西水灾频发,明末国力衰退无力治理,唯免其灾区税收了事。

清初,上犹江、沙溪河经数百年的泥沙沉积,河床不断升高。每逢洪水泛滥水患不止,江河两岸村里深受其害。卢氏村里临江而筑,一马平川首当其冲,街巷累年遭浸泡,地面潮湿货品常霉,农田作物受损,使农业商业严重受挫。即使乾隆盛世,对远疆河道也无暇顾及,府县难以治理,只报呈朝廷免减灾税为止。有一定财力的卢氏宗族,也无力疏通河道或修筑几千米长堤去抵挡江河洪水。货品质量霉损,来往商客减少街肆渐于冷落,商业、手工业趋以衰退。

乾隆中期,卢氏宗族考虑将时为荒原高丘的今唐江街区,开发取代卢屋村里墟市。经风水师对荒原高丘地形地势山水龙脉的堪察,确实是块适宜建墟的金城之地,遂派族人由荒原东凹上山,沿今轿行里向西攀行至半山,择坡度平缓的今七间店地段,伐薪修路开拓一块偏东西向的坡平地。率先进入的二十余户富裕族人和商贾,以路为朝向筑宅,形成唐江今街区早期小街。其中七户开设店铺进行商业运营,闻讯上山观望购物民众称之为七间店。开启了卢氏宗族商业资本的转移和富裕人家在新拓集市宅居的建立。

卢氏宗族大小商贾,手工业者,官绅后裔,农耕兼营商者相继跟进,沙溪河、上犹江两岸少数他姓商贾,手工作访也择地迁入,以七间店小街两端向南北方向,顺原荒丘坡势,砍其薪木丛灌,挖铲平整筑店宅。时所筑店宅均为古老承传下来的土砖墙房和少量土墙房,荒原表层土质为黄泥土,土砖制作,黄泥墙料拌作就地取材,多余泥土推向低处填平。所伐薪木有的为筑房材料、灌木为泥木工煮食柴火,筑店宅进程非常快,店宅相继落成,街肆不断沿伸。

新集市的筑建,按古时传统的县城街道建设布局,通常在街肆中心地段建筑十字街或丁字路,开设规模较大且闻名的商行店铺,装点较突出,成为该城的标志。街道的布局,突出顾客为中心,街道之间构筑一些巷子,互相畅通并伸向街外,方便顾客穿梭购物。街道铺面前搭有木架瓦面檐廊,靠东铺面当西晒较宽,靠西边和南北边铺面檐廓较窄,廊滴水下有水沟。平时或墟日遇雨,店铺不受雨天影响照样营业,有利顾客随时购物不误时光。街道窄窄有利顾客光临两边店铺,铺面畅开商品尤觉亲切感。游走街巷小裨贩,吆喝叫卖声回响街巷,声声入耳分外诱人。

数年后,卢氏宗族多数商贾、富裕族人和他姓商贾,在本村里保留老宅房及少数店铺的同时,都在新辟的今唐江街肆中,筑有铺面和宅居,基本完成商业运营资产的转移。形成以七间店、十字街、油行岸上(今沿街上)、大街上、姚湾码头、轿行里和四五条无名巷为街肆的新集市。另外还在街外坡地设立早市和墟集市的临时买卖场地。新集市落成(数)卢氏宗族功不可没,集市中卢氏店铺、宅居约占集市的70%。新集市落成,店铺正式开张,择吉日开墟庆祝。与卢屋村里原有商业手工业来往的府县及湘、鄂、粤商贾受邀共庆,张灯结彩爆竹彻响,长龙灯助兴热闹非凡。

新墟肆宽畅,店铺众多商品多样,作坊制品各异,农用、家用、商用样样皆有,市场繁荣更盛卢氏宗族墟市。且摆脱了数十百年的水患困扰,墟日常年不断,府县和远道商业、手工业之间的交流更甚,成为百姓商贾心中的太平旺盛墟场。因为太平安定,久而久之,唐江及府县百姓遂冠名为太平墟,是为塘江之前身。

(未完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5

标签:历史   太平   前身   唐江   卢氏   宗族   商贾   集市   铺面   店铺   村里   商业   荒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