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大后跟你亲不亲,取决于你对这1件事的态度

前不久的一个晚上,我在照看宝宝时出了一点差池,先生的“宽容”令我印象深刻。

当时我正在陪宝宝练习下地爬行。

先生特意嘱咐我:“一定要跟在宝宝后面,他可能会突然后仰。”

我没把他的话当回事,直接坐在宝宝旁边。

结果在我转过头去跟先生搭话时——

宝宝突然坐了起来,因用力过猛而后仰,“砰”的一声后脑勺着地,哇哇大哭……

我赶紧抱起宝宝,内心充满自责,并惶恐地看着先生。

结果先生只是在一旁静静看着,确认宝宝无大碍后,他轻轻舒了一口气:

“我之前陪他爬的时候,他出现过3次突然向后仰,是我在后面托住了他,所以我让你多加留意……”

他的语气很温和,情绪也很稳定,没有一丝指责与怪罪。

来源:视觉中国

在先生眼里,只要孩子没事,这件事就过去了。

然而在我心里,它却久久无法散去——

因为我知道,如果先生在照顾宝宝时出现差池,我将会有多愤怒、多失控。

记得有一回,我和先生带宝宝出去散步,他负责推婴儿车。

路口等红灯时,先生忘记踩刹车,婴儿车有一点向前滑的趋势。

我看到后立刻警铃大作,本能地训斥起他来:

干吗不踩刹车?

你这样很危险知不知道?

万一(婴儿车)滑出去撞到车了怎么办……

随后每经过一个等红灯的路口,我都会不停地催促他踩刹车……

结果搞得先生非常紧张,生怕一不留神踩慢了又被我训斥……

我知道自己属于过于焦虑,且正在把这份焦虑传递给先生,但我就是忍不住这样做。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为什么先生在我犯错时可以如此松弛和宽容,而我在他犯错时却如此焦虑和愤怒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觉察和反思,我发现:

我和先生性格底色有巨大差别。

缘于我们身后原生家庭的氛围截然不同,也缘于我们平时犯错时,父母对待我们的态度截然不同。

先生是在一个松弛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平时他犯了错,他的母亲会习惯性地替他兜底。

而我则是在一个紧张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旦犯了错,我的母亲会习惯性地给我归罪。

不久前的一个晚上——

先生拿着盆在厨房接水,后来他赶着去做别的事情忘记关水龙头,导致厨房被水淹了。

婆婆看到后立刻关了水龙头,走到先生面前告知情况,并提醒了一句“下次记得关”。

她情绪稳定,语气温和,一点也没有苛责先生的意思。

先生则轻轻了“噢”了一声,便继续忙他的事情去了。

随后,婆婆便去厨房处理地上的积水,擦拭被积水淹过的物品……

我虽不认同婆婆替先生收拾残局的做法,但她遇事不苛责的态度,令我印象深刻。

来源:视觉中国

难以想象,在我的原生家庭里,如果我犯了类似的错误,母亲将会如何大发雷霆。

记得小时候,我有一回帮妈妈煮饭,结果水放少了,将饭煮糊了。

我妈看到后,劈头盖脸地训斥了我一顿,还给我按上了很多“罪名”:

做事马虎,爱偷懒,故意给她添乱。

冲我发泄完愤怒以后,她快速地去厨房煮了一锅面,若无其事地喊家人来吃面。

但我心里堵得慌,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饭根本咽不下去……

透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家庭氛围,我深切体会到:

在容错率高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更松弛,情绪更稳定,更能从容面对生活的意外;

而在容错率低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更焦虑,遇事更紧张,害怕犯错,害怕陷入失控。

这就是为什么先生能很轻易地原谅我的失误,我却习惯不停地给他归罪、传递焦虑的根本原因。

来源:视觉中国

有的父母可能会担忧:

孩子犯错了,如果父母一味地替他兜底,会不会导致他不知悔改,一错再错呢?

嗯,有这个可能性。

就像我前面所说的,我欣赏婆婆遇事不苛责的姿态,但我并不认同她替先生收拾残局的做法。

在她长期替先生的兜底的过程中,无形中妨碍了先生某些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

比如先生总是习惯将东西随手乱放,而我婆婆每次见到都会动手替他整理,导致先生一直无法改掉这个习惯。

也因此,在孩子犯错时,我更建议父母们在不苛责的情况下,做到有限责任兜底

即,替孩子承担他能力范围以外的责任,并将孩子能力范围以内的责任归还给孩子。

来源:视觉中国

在热搜话题“容错率高的家庭有多幸福”下面有一个视频合集,其中有一个视频是这样的:

一个小女孩不小心把自己的小提琴摔了,零件散落在了地上。

她趴在妈妈的怀里,一遍遍自责地说着“对不起”。

妈妈感受到了她的惶恐与不安,一边抚摸着她的头,一边轻声安慰道:

“没事,咱想办法解决,爸爸在给你修着!”

“修不好咋办?”小女孩问道。

“修不好也只能换了,你还有多少私房钱?”妈妈回应着。

“两三千……”小女孩诚实地回应道。

这时一旁贴心的弟弟加入了对话:“我赞助20元。”

桌子那头热心的爷爷也大气地表示,自己要赞助2000元……

整个过程,没有人对小女孩的失误进行斥责和归罪,只有妈妈温柔地安慰,爸爸认真地维修,以及弟弟和爷爷力所能及地帮助。

但这一切又有一个前提:

如果小提琴修不好,小女孩需要先拿出全部私房钱,为自己的错误负责。

不难想象,在这样一种家庭氛围下长大的孩子,遇事往往会更松弛,不会因为犯错而紧张;

但与此同时,她不会失掉自我责任感,因为她知道自己需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

来源:视觉中国

当孩子犯错时,父母采取有限责任兜底的态度,不仅可以抚慰一个因失误犯错而内疚的孩子,也可以纠正一个屡教不改、一错再错的孩子。

在一次亲子沙龙上,一名5岁男孩的父亲分享了这样一个经历:

他的儿子经常向窗外扔玩具,屡教不改。

有一回,儿子扔出的玩具砸到了路人的头,对方要求赔偿。

当时他有两种选择:

一种是像往常一样,自己跑去向路人道歉、赔钱,然后回家将儿子狠狠训斥一顿,并拍打他的手掌心作为惩罚。

另一种是听从一个从事儿童教育的朋友的建议,带着儿子去向路人道歉,让儿子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部分责任。

他知道第一种做法除了泄愤以外,没有太大效果,因为儿子依然会趁大人不注意时偷偷往窗外扔玩具。

于是他决定试试第二种办法。

来源:视觉中国

首先,他带着儿子一起向路人道歉。

道歉时,他没有指责儿子,对儿子进行归罪,而是承认了自己作为父亲的失职。

在他的带动下,儿子怯怯地向对方说了声“对不起”。

随后,他带着儿子陪同对方去医院。

挂号、缴费、做检查、等结果……

每一个过程他都让儿子参与其中,让儿子理解自己的行为给他人造成的麻烦和伤害。

最后,他当着儿子的面把赔偿金交给对方。

他告诉儿子,如果没有发生这次意外,这笔钱可以用来买零食、玩具、外出游玩。

但如今钱没了,所以这个月的零食、玩具、出游计划只能通通取消。

经由这番操作,这位父亲身体力行地教会了儿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从那以后,他的儿子再也没有往窗外扔过玩具。

来源:视觉中国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犯错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大人如此,孩子更是如此。

当一个孩子犯错时,相对于苛责,我们更需要宽抚孩子那一颗“犯错后惶恐不安”的心;

继而与孩子进行有限责任兜底,教会孩子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

当我们带着以上2点觉悟去教育孩子时,

我们会成为一个更加宽容、更加有力量的父母——既能包容孩子的不完美,也能包容自己的不完美;

我们的孩子也会成为一个更加松弛、更加有担当的孩子——既有犯错的勇气,也有知错就改的决心和自我负责的底气。

如此,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才会越来越清爽,越来越融洽;

如此,我们的孩子才会在他的生命道路上越挫越勇,一路向阳。

谨以此文,与你共勉。

作者:天雅,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广州心协三级心理咨询师,自体心理学长程在读。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ID:wzhxlx)。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17

标签:育儿   态度   孩子   儿子   中国   宝宝   家庭   松弛   视觉   来源   焦虑   婆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