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没生病,身体总感到疲劳,到底怎么了?医生给你支招解决

“张阿姨,快来喝茶啦!”邻居在窗外喊她,可张阿姨才刚收拾完厨房,就觉得胳膊腿像灌了铅,一动都不想动。她摸摸额头,没发烧,心想着最近也没出门受凉,更没什么大病小痛,但这种说不上哪儿不舒服的疲劳感,却好像怎么也赶不走。晚上早早躺下,第二天还是睡不醒,爬三层楼梯也气喘吁吁。张阿姨不禁担忧:身体明明没生病,为什么总是精神不振,做什么都提不起劲?

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困扰?其实,这样的“无病疲劳”现象,在社区体检中很常见。很多人为了找出原因,做了一圈检查,结果却查不出什么明确疾病。这到底怎么回事?是不是暗藏“隐形危险”?还有什么方法能缓解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累?今天,咱们就来深入说说“明明没生病,身体为什么总觉得累”这个事,第4点尤其容易被忽视,很多人却一直没重视——到底该怎么办?我们一探究竟。

没生病却总觉得累?从“虚症”看身体亚健康状态

首先,要明确一点:持续性疲劳不是小题大做。大量调查显示,接近35%的中老年人,长期处于“体检指标正常但精气神下降”的亚健康状态。中西医对此有不同解读,西医强调排除贫血、甲状腺功能异常、慢性炎症等隐性疾病,但若相关检查都无异常,中医则强调“虚症”,即所谓的“身体被掏空”。

中医认为,气虚、阴虚是疲劳感的两大元凶。“气虚”,简单说,就是身体机能的“燃料”不足了,会导致畏寒、怕风、精神不振、四肢无力、记忆变差等,并伴有易出汗、头晕健忘、面色萎黄等表现。而“阴虚”则表现在体内水分和滋养物质不足,常出现五心烦热、盗汗、口干咽燥、皮肤干燥、夜间心悸等不适。如果你白天累,晚上又睡不好,用尽办法无法恢复体力,很可能是这里出了问题。

权威数据显示,这类亚健康“虚劳体质”持续3个月以上,罹患慢性疾病的风险将增加12%-22%。不仅如此,长期无力还容易影响情绪、免疫力和心血管健康,甚至可能成为“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早期信号。

“常见问题未必都是病,但也不能轻视”,北京协和医院专家提出,慢性、持续性疲劳若超过2周,或者影响到基本生活,应当重视并寻找原因,尤其是无食欲、体重骤减、夜间盗汗、反复低热等症状,一定要排查慢性病、感染、贫血、肿瘤等严重问题。

持续无力,背后常被忽视的4个根源

作息紊乱: 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的人,白天大脑警觉度下降近40%,认知与反应变慢,即便每天“睡够”,如果晚睡熬夜、午睡过久,也会让人体生物钟紊乱,感觉精疲力竭。

压力透支: 长期高压、情绪波动、焦虑不安,会导致肾上腺激素分泌紊乱,使人进入“慢性应激”模式,身心持续紧绷,产生持续性疲劳。中国慢性疾病调查发现,上班族压力过大群体,慢性疲劳比例高于一般人群15%-18%

营养缺乏: 饮食单一,蛋白、铁、维生素B族摄入不够,也会引发“隐形贫血”或代谢问题,令人手脚无力、记忆力减退。有研究指出,缺铁女性比正常人更易出现疲劳感,比例高出约22%。

运动匮乏: 很多人以为累了就该多躺着。事实上,久坐不动反而让血液循环减缓,乳酸堆积,肌肉变得松弛无力。来自哈佛大学一项随访2345人的研究显示,坚持每周中等强度锻炼的人,报告精力充沛的概率提升27%。

此外,还有一类“隐形疲劳杀手”容易忽略: —中医气阴两虚症状,表现为既没有力气,又觉得口干、心烦、出汗多,总体精神状况持续下降。不及时调理,很容易变成真正的健康问题。

想要摆脱“假性疲劳”?医生建议这样做,这4招值得一试

养成固定作息习惯: 保证每天足够的高质量睡眠。中医强调“养阳在春夏,养阴在秋冬”,晚上尽量22-23点前入睡,中午小憩20-30分钟,但不宜过长。规律起居,比临时补觉更重要。

科学补充营养: 日常饮食应多样均衡,每餐保证优质蛋白和丰富蔬菜,对于有气虚表现的人,可以适当多吃山药、扁豆、牛肉、小米等健脾补气食物;阴虚体质可多吃些鸭肉、豆腐、牛奶、梨、百合,少吃辛辣、燥热之品。如果有长期不明疲劳,建议进行血常规、微量元素等检测。

适量有氧运动: 每周保持3-4次中低强度锻炼,如快走、慢跑、游泳、太极,每次纪念30分钟左右。运动不在强度,在于坚持。运动能改善大脑血氧、提升愉悦激素分泌,对改善疲劳和情绪低迷特别有效。

情绪调节减压: 学会心理减压同样关键。可以尝试深呼吸、冥想、与家人朋友倾诉烦恼,适当放下“什么都想做好”的完美主义,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对于已经出现明确“虚症”表现的人,医生也会酌情开具补气养阴中药,如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等,同时配合食疗、运动和生活管理,效果改善更为明显。不过,药物补益一定要在专业指导下,切勿自行盲目用药。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3.《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治专家共识(2021)》
4.《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年第36卷
5.《哈佛医学院健康报告》
6.《北京协和医院健康管理指南》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4

标签:养生   疲劳   身体   医生   紊乱   无力   情绪   中医   疾病   中国   精神不振   补气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