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时冒死访华见邓稼先,杨振宁这一面,救了一群国之栋梁!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1971年夏天,一张会面名单改变了一群科学家的命运。

杨振宁回国要见的第一个人,恰好救了正处于生死边缘的邓稼先,连带着十几位核武器专家一起脱险。这件事的巧合程度,连当事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一张排在最前面的名单

1971年7月,杨振宁拿到了中国驻巴黎领事馆签发的入境签证。

这张签证不是盖在美国护照上的,而是单独的一张白纸。上面写着准持证人自发证之日起在3个月内自上海入出境,须与美国护照同时使用。

当时中美还没建交。

冷战背景下,杨振宁这次回国充满风险。他离开祖国已经26年了,1945年作为清华大学公费留学生赴美,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美籍华裔科学家。

飞机降落上海后,外事接待人员礼貌地请他开列一份想见的朋友名单

杨振宁在纸上写下第一个名字:邓稼先。

这个名字对他来说太特殊了,两家父亲都是清华教授,是安徽老乡,又是多年好友。

杨振宁和邓稼先从小一起在清华园玩耍,中学读的是同一所崇德中学,大学都在西南联大。

1948年秋天,邓稼先还和杨振宁的弟弟杨振平结伴去美国留学,在美国期间两人甚至住在同一所公寓里。

1950年8月,26岁的邓稼先拿到普渡大学博士学位,9天后就登上回国的轮船。

从此两人失去联系。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美国报纸登出了中国研究人员的名单,都是英文译音,杨振宁一眼就认出了其中一个名字邓稼先。

他知道这位老朋友在做什么了。

7年过去,杨振宁终于有机会回国,他迫切想见邓稼先一面。

名单交上去后,接待人员开始联系。

邓稼先在哪里呢?

很多人不知道,名单层层上报,最后到了周恩来总理那里。周恩来立即批示赶紧把邓稼先找到,让他回北京接待杨振宁。

这个命令来得太及时了。

青海基地的那些日子

邓稼先当时正在青海221基地。

这个基地位于青海省海晏县,海拔3200多米。高原空气稀薄,住的是十分简陋的房子,条件艰苦到超出想象。

1971年夏天的青海基地,气氛压抑得可怕。

一批核武器专家被集中起来办学习班,邓稼先也在其中,理由是有两次核试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有人抓住这些科学测试中的失误上纲上线,目的就是要把负责人邓稼先搞掉。

许鹿希后来回忆那段日子,声音都是颤抖的。

年轻的科研人员已经被搞得非常惨,那些忠实可靠、功劳很大的人都被打成了特务。很多人遭了殃,炸药专家钱晋被活活打死。年轻的一批搞完,就该轮到高层的了。

因为不能在北京进行,他们就把邓稼先调到青海去。

组织了一批士兵和工人去批判他

邓稼先已经47岁了,处境十分危险,基地里每个人都随时可能被点名,人人自危,精神压力巨大到几乎崩溃。

就在这个时候。

周恩来的命令传到了青海。

邓稼先立即被召回北京,脱离了青海的困境。

这一走,整个学习班的气焰就被压下去了。于敏、陈能宽、胡思得等一批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也侥幸得救。另外十几个核心技术人员,都是国家非常宝贵的人才,他们也都脱离了危险。

许鹿希后来说:"我对这件事情总觉得冥冥之中上天有个安排,让杨振宁来救邓稼先一命!"

她停顿了一下,接着说:"其实,无意之中他还救了一大批中国搞核武器的人,这样的巧合真不能用语言来描述,简直太绝妙了!"

杨振宁根本没想到,自己开列的这份名单,会在那个特殊的时刻产生这样的作用。

机场送别时的那个问题

邓稼先从青海风尘仆仆地赶到北京,两个老朋友22年后重逢。

见面的时候,杨振宁问邓稼先在哪里工作,邓稼先只是简单回答:"外地。"

就这两个字。

杨振宁知趣地没有多问,他理解老朋友的难处,也猜到了工作的性质。两人聊起往事,聊起家人,聊起这些年的变化,就是不聊工作。

8月17日,杨振宁要离开北京去上海,准备回美国

邓稼先去机场送行。

登机前,杨振宁终于忍不住了。

他问了一个一直萦绕在心头的问题:"美国报刊都说,琼·希顿参加了中国的原子弹工作,是这样吗?"

琼·希顿,中文名叫寒春,是美国女科学家,她曾经参与过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1948年,她和男友阳早一起来到中国,从此留在这里,在陕西农村养奶牛。

杨振宁和寒春很熟,两人曾经共事过。

邓稼先愣了一下。

这个问题太敏感了,无论他回答是还是不是,都会暴露自己参加原子弹研制的身份,违反保密纪律。

邓稼先深思片刻说:"据我所知没有,我需要去证实一下才能答复。"

他给杨振宁留下了上海的地址和电话。

飞机起飞了。

邓稼先立即将这件事报告给国防科委,国防科委和接待组商议后,建议邓稼先给杨振宁写信,如实告知寒春的事。

周恩来知道这件事后说,可以告诉杨先生,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

邓稼先马上给杨振宁写了一封信。

信里写道:关于你要打听的事,我已向组织上了解,寒春确实没有参加过我国任何有关制造核武器的事。除了1959年底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外,中国的原子弹工程中没有任何外国人参与。

信的最后,邓稼先写了这样几句话:

"这次在北京见到你,时间不长,从小在一起,各个时期的情景,总是涌上心头。和你见面几次,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东西似的,细想起来心里总是有'友行千里心担忧'的感觉。"

"因此心里总是盼望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他把苏轼《水调歌头》里的"千里共婵娟"改成了"千里共同途"。

8月17日晚上,上海市领导在上海大厦设宴为杨振宁送行。

宴席中,有专人送来一封信。

杨振宁迫不及待地当场打开了信封,看到邓稼先写的那段话,他的眼泪一下子就涌了出来。

原子弹、氢弹,全部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

杨振宁再也控制不住情绪,离开席位,到洗手间去哭了起来

那是怎样的眼泪啊。

为祖国骄傲的眼泪,为老朋友自豪的眼泪,为这些年来所有付出和牺牲的科学家们流下的眼泪。

五十年后的那句话

杨振宁回到美国后,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发表演讲。

他讲述了这次中国之行的见闻,讲述了新中国的巨大变化,这次演讲轰动了美国华人学界

联邦调查局多次找他谈话。

杨振宁镇定而坚决地回答:"在中国,我的父亲、母亲、弟妹们都在那里,我的许多朋友在那里,我想念他们,所以我要去看望他们,这并不触犯美国的法律!"

1971年之后,杨振宁每次回国,都会列一张"亲友会见名单"。

名单上的很多人,都是当时命运悲惨的科学家。会见后,他们就不会被批判关押,有些甚至可以恢复原来的科研工作。

杨振宁当时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他只是想见见老朋友,仅此而已。

时间快进到2021年9月22日。

这一天,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举办杨振宁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庆祝杨先生百岁华诞。

杨振宁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为题发表了讲话

他说:"当时我看了信以后没有看懂这句话,'千里共同途'是什么意思呢?我后来想了想,知道这是一个很深的意思。"

"今天50年以后,我可以跟邓稼先说,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

他的声音有些颤抖:

"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说,我这以后50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台下一片寂静。

邓稼先已经在1986年因直肠癌去世,享年62岁。他一生参与了32次核试验,亲自去罗布泊指挥的就有15次,长期接触强烈射线,严重损害了他的身体

杨振宁在邓稼先住院期间曾两次去探望。

邓稼先去世后,许鹿希拿出一个蓝色的盒子交给杨振宁,说这是邓稼先嘱咐留给他的,里面是安徽出产的文房四宝,是两人共同的家乡特产。

许鹿希对杨振宁说,中国在核武器研制上花的钱比别的国家少得多

杨振宁默默地摇摇头,轻声说如果从搭上科学家的性命来看,就不能这样计算了。

1971年那个夏天的会面,像一个奇妙的节点。

一张名单,救了一群科学家的命。

一封信,让两个老朋友跨越半个世纪完成了对话

"千里共同途",这五个字的分量,只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才能真正理解。

参考资料:

1. 《杨振宁回忆改革开放前的6次访华》,中国新闻周刊网,2016年12月12日

2. 《邓稼先与杨振宁:千里共同途》,人民周刊,2019年12月24日

3. 《杨振宁:中美科技交流合作的推手》,《自然科学史研究》,2021年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1

标签:历史   战时   栋梁   杨振宁   中国   美国   青海   原子弹   名单   科学家   北京   核武器   老朋友   周恩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