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的那些黄金货币

黄金作为天然货币,永恒的硬通货,从古至今都被人们认定为天然货币、硬通货,更是权利和财富的象征,在我国的货币历史长河中,黄金作为货币也同样熠熠生辉,为我国货币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主要讲述我国历史上主要的黄金货币和其行知,希望能对大家就我国黄金质地的货币和其行至有一个初步详实和系统的了解。

一、楚金币

楚国境内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从而使之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唯一盛行黄金铸币的国家。楚金币的称谓甚多,主要根据金币上钤刻的文字命名,如“郢爰”、“陈爰”、“融爰”、“卢金”等。楚金币是一种称量货币,使用时根据需要将金版或金饼切割成零星小块,很像今天的巧克力。然后通过特定的等臂天平称量再行交换。整版的“郢爰”每件约重250至260克,正面都刻有排列整齐的“郢爰”印记。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楚金币,除少数为墓葬、遗址中出土外,绝大部分来自窖藏财富。从历史文献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黄金流通多在上层社会,多用于国际礼聘、游说诸侯、国王赠赏、大宗交易等,使用时动辄百金、千金,至少为一镒。

二、淳化元宝背金佛金币

淳化元宝是一种北宋钱币,在宋代太宗赵光义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开始铸造,有金、铜、铁三种。下图为淳化元宝供养钱。1963年在北京汤河口农机厂前工地, 曾出土淳化元宝背佛像金钱8枚、银钱12枚, 平均枚重8.2克, 是次出土的金银钱部分已流散在民间。我们见到的淳化元宝背面之浮雕造像,以及祥云、莲花图案都显示出了极为浓郁的佛教气息。这些淳化元宝金质供养钱也是宋初的统治者扶持了佛教发展的一例明证。

三、政和通宝金币

政和通宝是宋徽宗艺术才华在钱币领域的集中展现,它以多样的版别、精湛的工艺与独特的书法魅力,成为北宋钱币文化的璀璨结晶。下图政和通宝金币属于宫廷赏赐用的"宫赏钱",而非流通货。

四、北宋靖康款官制十两金锭

下图金锭最初由犹太收藏家斯蒂文1935年在扬州购得,后由钱币收藏家黄思贤珍藏。从形制和铭文判断,这是北宋末年官方铸造的金锭。

五、南宋金锭

经常见金锭刻有"相五郎"、"十分金"和"重贰拾伍两"铭文。南宋时期虽然政局动荡,但商品经济发达,黄金使用量超过前代。这枚金锭反映了南宋时期金银业的繁荣状况。当时临安等大城市都有专门的金银交易铺户。黄金虽不直接参与市场流通,但可通过兑换铜钱进行交易。金锭上的匠名标记,体现了当时金银制造业的成熟体系。

六、西汉金五珠金币

1980年在陕西咸阳的西汉墓葬中出土的金五铢,标志着 黄金货币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种金币不仅直径达到2.6厘米,重量为9克,更蕴含了高达95%的纯金。

七、开元通宝金币

唐高祖李渊的创新之举,打破了历代以“铢”“两”为钱名的传统,铸行了名为“开元通宝”的货币。这一创举,与秦半两、汉五铢钱一样,标志着我国货币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自此,金属铸币正式告别了以重量命名钱币的体系,迎来了“通宝”、“元宝”的新时代。 开元通宝由书法大家欧阳询设其中。一钱的重量被精准地定为3.73克,这恰好反映了开元通宝一枚钱的实际重量,而十钱则合为一两。

八、丁未大清金币一两小云,大云

光绪丙午年造大清金币库平一两,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户部天津造币总厂试铸的珍品。这枚金币纯金打造,光边大云版设计,光泽完美,品相上乘,堪称钱币收藏中的佼佼者。同年,金盾总厂还试制了“大清金币”,币面镌刻帝号及岁次“光绪丙午年”造,意义非凡。次年,户部再造岁次为丁未(1907年)的金币,这标志着中国首次以中央名义制作金币,也是清代唯一的一次。

九、明嘉靖户部造十两金锭

下图这枚金锭刻有“嘉靖三十六年内户部造足色金壹锭拾两重”铭文,记载信息完整准确。明代十两金锭存世量比五十两更少,在考古发现和传世品中都较为罕见。明代金锭主要用于皇室支出、赏赐功勋和国家储备,很少参与市场流通。这决定了其铸造数量有限,且多被妥善保存。该金锭的铭文格式规范,金色纯正。

十、明崇祯吉安府贰拾两金锭

下图金锭是明代后期地方政府上缴国库的实物证据。崇祯时期明朝财政困难,加征各种赋税以维持统治。金锭的铭文记录了上缴机构、时间和重量等信息,为了解明代晚期财政制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十一、军阀头像金币

军阀金币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中国近代货币史上试图实行“金本位制”的重要物证。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期,各世界大国纷纷采用金本位,白银成为一种商品。而在用银的中国,银价的涨落严重影响物价稳定,在对外贸易和败战赔款上吃亏甚大。自顺天府尹胡燏芬在1895年提出“各省通商口岸,一律设局,自铸金银铜三品之钱”后,陆续有人倡议铸造金币。

十二、汉代马蹄金

汉代马蹄金是西汉时期的黄金货币,也是国家一级文物。据《汉书・武帝纪》记载,公元前95 年,汉武帝出行时遇到获白麒麟、遇天马、泰山现黄金三件祥瑞之事,于是下诏将黄金改铸为麟趾金和褭蹏金,赏赐给诸侯王及功臣后代,其中褭蹏金即后世俗称的马蹄金。马蹄金为椭圆底,内部中空,斜壁,前壁高后壁低,呈一斜面,似马蹄状。其口沿装饰有多种丰富的花丝种类,采用了素丝、码丝、赶珠丝等工艺,制作精美。马蹄金一般约重 250 克,相当于汉代的一斤。不同地区出土的马蹄金含金量略有差异,如咸阳博物院馆藏的西汉马蹄金含金量高达 98%,旅顺博物馆馆藏的大连普兰店区出土的马蹄金含金量也达 98% 左右。马蹄金主要用于祭祀,是祭天圣物,也用于帝王赏赐、馈赠、聘礼以及大额交易和域外交往,并非民间流通的普通货币,而是身份和荣誉的象征。马蹄金在多地有出土,1973 年,河北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墓中出土大小马蹄金各 2 件;1978 年,咸阳市渭城区窑店镇毛王沟村出土了马蹄金;1983 年,大连市普兰店区出土两件马蹄金;截至 2024 年 8 月,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共出土 48 枚马蹄金,是目前出土马蹄金数量较多的一次。

十三、汉代金饼

汉代金饼是汉代重要的黄金货币形式,历史渊源:黄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作为货币和馈赠的记录,至战国时广为流通,在汉武帝之前,黄金货币以金饼为主要形制。呈圆饼形,一面凸起,一面凹陷,直径在 5.6-6.6 厘米左右。凸面一般表面粗糙,凹面一般表面光洁,且普遍有冰裂现象。每枚金饼表面都有锤打和磕碰痕迹,绝大多数打有戳记、戳印,部分兼有刻铭和刻划的文字、符号等,字体多为阳文小篆,部分介于篆隶之间。西汉的一斤合今约 250 克,汉代金饼重量大多在 250 克左右,如西安北郊谭家乡出土的金饼平均重 247.11 克,与西汉一斤的重量十分接近。其含金量通常较高,但具体成色因制作工艺和产地等因素略有差异。金饼一般不作流通使用,主要用于贮藏、赏赐、馈赠、进贡、赎罪等,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例如,西汉皇帝常赏赐大臣及有功将士大量金饼,在酎金制度中,诸侯王、列侯需按规定献金饼助祭。汉代金饼在多地有出土,1999 年 11 月,西安北郊新华砖厂出土金饼 219 枚。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共出土金饼 385 枚,是迄今我国汉墓考古发现金器数量较多的一次。

黄金作为财富的象征,天然的货币,古今中外都视为最稳定的通货资产,在货币历史长河中,他不仅见证了那段历史,也彰显了当时的艺术和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3

标签:历史   货币   黄金   我国   金锭   金币   马蹄   通宝   西汉   汉代   元宝   赏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