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2023年与2025年两轮整合优化,银川市将原有的11个产业园区合并为6个,实现资源集中配置与高效集约利用。”11月6日,银川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园区服务科负责人介绍,在此过程中,结合国家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修订契机,对园区规划用地范围同步调整,新增产业用地4.1万亩,为未来5年至10年发展预留出充足空间。
整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一场引发“化学反应”的系统性重塑。以公铁物流园、中关村双创园并入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此次调整不仅拓展了物理空间,更推动园区在产业功能、创新要素、服务效能等方面的全方位升级,实现了“1+1>2”的聚合效应。
“整合前,经开区经过多年发展,面临连片土地资源紧张、大项目落地难等问题。”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服务局产业发展科负责人张菊花介绍,两园的并入,有效打破了空间束缚,为园区、产业布局优化与大企业引进创造了条件。

贺兰工业园区德胜片区鸟瞰图。
园区整合优化,进一步激活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3+2”现代产业体系的内生动力。公铁物流园的加入,不仅丰富了现代物流业态,更将物流从“配套服务”升级为嵌入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显著降低了装备、原材料及成品的运输成本,为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与大健康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提供支撑。中关村双创园则带来了密集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机构与创新创业人才,强化了经开区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创新基础,推动制造业加快迈向数实融合。
与此同时,银川军民融合产业园并入宁夏贺兰工业园区,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格局。据宁夏贺兰工业园区国土和规划建设部负责人郭君介绍,今年园区按相关政策要求完成扩区调位,形成德胜、暖泉、金贵三大片区,分别聚焦轻工纺织、新材料与装备制造,推动产业集聚与效能提升,进一步优化行政服务与土地资源配置。
目前,银川市6个产业园区主导产业产值占比平均达90%,较2022年提升20个百分点,新材料、新食品、新装备制造等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下一步,银川市将持续推进园区改革,坚持“破立并举、减负赋能、区域协同”,推动园区特色化、协同化发展。同时,推动经开区、高新区等申报化工园区,打造氢能集聚示范区;加快绿色低碳发展与“智慧园区”建设,构建“1+6+N”三级管理服务体系;强化低效用地清理与“标准地”出让,全面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产业效益,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裴艳 王若英)
更新时间:2025-11-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