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由微博吐槽引发的预制菜风波,让餐饮巨头西贝与“互联网战神”罗永浩陷入激烈对峙,也揭开了中国餐饮行业标准化与消费者知情权之间的巨大鸿沟。
“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上的这番吐槽,瞬间将西贝莜面村推上舆论风口浪尖。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对此反应强烈,立即宣布要起诉罗永浩,并表示:“按照国家六部门今年3月发布的最新定义,罗永浩当日所点菜品‘没有一道是预制菜’。”
这场风波的起点是罗永浩的一条微博吐槽,却意外引发了餐饮行业的地震。贾国龙得知罗永浩的批评后,甚至中断了在新疆的度假,连夜飞回北京处理危机。
西贝方面强烈否认罗永浩的指控,其客服人员表示:“店内的招牌菜牛大骨是每天早上现煮的,莜面也是店内工作人员现场手搓的,不存在预制。”
但贾国龙的激烈反应——声称“一定一定一定会起诉老罗”——却意外加剧了这场危机。一场原本可能的普通消费者投诉,升级成了全网关注的公共事件。
面对质疑,西贝决定打开后厨接受公众监督。贾国龙宣布:全国370多家门店后厨将对外开放,消费者可以在保证卫生标准的前提下参观任何一道菜品的制作过程。
更令人意外的是,西贝还公布了13道菜品的“作业指导书”,向全社会展示其菜品具体制作过程。这一举动本意是想自证清白,却意外引发了更多争论。
罗永浩也不甘示弱,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线索。他在直播中逐一剖析西贝使用的原材料,展示了一款西贝后厨使用的海鲈鱼包装配料表,指出其中含有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等多种复配水分保持剂,保质期长达18个月。
当消费者和媒体真正进入西贝后厨后,却发现了一些令人惊讶的事实。记者探访西贝杭州一门店后厨,发现西贝号称卖出1100万份的儿童餐,鸡翅和西蓝花都是冷冻包装,鸡翅保质期9个月,西蓝花保质期24个月。
这些发现引发了网友激烈议论。批评者认为西贝自曝其短,老板高喊“没有一道是预制菜”,后厨拿出的全是冷冻食品,这与消费者心中的“新鲜现做”根本不是一回事。
西贝陷入自证循环。贾国龙无奈表示:“我现在陷入自证循环了。”他透露,11日和10日所有门店加起来,营业额掉了200万元。
这场风波的核心争议点在于对“预制菜”的定义。根据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并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通知》明确表示:“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然而在消费者认知中,预加工、长期冷冻保存的食材就是预制菜。这种认知差异成为了双方争执不下的关键点。
西贝从一个小吃店发展到近400家门店的连锁品牌,背后是中国餐饮行业标准化与规模化的艰难探索。
大型连锁餐饮面临着一个根本性难题:如何既保证菜品口味一致性,又实现快速扩张。传统小饭馆的现买现烧模式无法满足连锁经营的需求中央厨房和预制食材成为了必然选择。
事实上,西贝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自建的供应链体系。从2010年前后开始,随着国内大型商场遍地开花,连锁餐饮也迎来快速发展期。
许多餐饮品牌的梦想是成为“中国版的麦当劳肯德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标准化生产。
在这场争论中,罗永浩多次强调,自己并不反对预制菜,只是要求透明化。他表示:“我不反对预制菜,在某些情况下,我甚至会主动选择预制菜,比如图省事儿、赶时间,没胃口时对付一下等等。”
消费者的愤怒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担心长期保存的食材含有大量添加剂;二是反对餐馆以现做现炒为宣传卖点,实际却提供预制的菜品;三是无法接受预制菜却收取现做的高价格。
罗永浩指出:“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说,预制菜贵不贵倒是没那么重要(虽然预制菜卖得贵确实更讨厌),重要的是知情权。”
这场风波正发生时,国家卫生健康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预示着预制菜行业将从“野蛮生长”阶段进入“合规时代”。
该标准主要是规定定义和食品安全指标要求,对预制菜的分类、原料、加工工艺、贮存运输及检验方法作出了统一规定,并首次提出“不添加防腐剂”等强制性指标。
行业洗牌已经开始。据业内人士估计,预制菜有望加强对“防腐剂禁令+冷链升级”的要求,这两项要求预计推高成本15%—30%。
中小工厂若无法承担改造费用,或将在国标生效后两年内被并购或退出,而头部品牌有望通过规模效应进一步扩大市占率。
截至9月13日,罗永浩仍在发布微博强调:“按国家现有规定,西贝使用的牛肉包等就是预制菜”,并重申其立场是为了推动中国预制菜产业透明化,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国家卫生健康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审查,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届时,预制菜“身份”将有统一说法,餐饮门店是否使用、如何使用预制菜,也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范畴。
这场因一条微博吐槽引发的风波,最终可能成为推动整个行业规范化的契机。当“明示”成为法定义务,消费者的选择权才能真正落地,而行业也将加速进入品质与品牌竞争的新阶段。
#西贝##罗永浩#
更新时间:2025-09-1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