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嫁给姐姐爱过的男人,夫妻恩爱40年后,发现丈夫日记,悲愤自缢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42年婚姻,说破就破了,一本尘封的日记,撕开了姐妹之间、夫妻之间最隐秘的痛。

郭沫若死后,于立群在夜里翻开旧物,看到了那段烂在心底的往事。

姐姐为何自尽,婚姻为何如梦,这一刻全明白了,接下来,只剩下绝路。

姐妹心结

1938年,22岁的于立群,穿着青布旗袍,站在重庆一个简陋的厅堂里,嫁给了46岁的郭沫若。

两人相差24岁,像极了一个父亲娶了女儿。

外人眼中,这桩婚姻算得上风光:文坛巨匠配上风头正劲的女明星。

但站在婚礼那天,于立群心里始终横着一道,过不去的刺——姐姐于立忱。

四年前的东京,于立忱带着肺病去治病,遇到了旅居日本的郭沫若。

两人书信往来,暧昧缠绵。

于立群小时候翻过姐姐的日记,看到那些浓烈又痛苦的句子,隐隐觉得不对劲。

没想到,1935年,姐姐突然自缢,留下四个字:“无能为力矣”,家里上下皆噤若寒蝉,没人敢多问,没人敢提郭沫若的名字。

那时的于立群,年纪还小,只知道姐姐死得蹊跷。

到了后来,才慢慢听到传言——东京那场意外,或许并不简单。

郭沫若,在那之前,已经有了两段婚姻,感情混乱,旧爱新欢交错,于立忱不过是其中一个可有可无的名字。

这样的背景下,于立群还是嫁了。

父亲重病,母亲哑然,她自己像是被推着往前走,走进了这场看似风光的牢笼。

婚后的头几年,郭沫若忙着抗战宣传、搞文化运动,家里儿女成群,表面上岁月静好。

但夜深人静时,于立群常常对着墙壁出神,心里翻来覆去问:自己,到底算什么?是继承姐姐遗愿,还是取代姐姐的位置?

这种隐隐的怀疑,像暗潮一样,在日复一日中积累着。

郭沫若温文尔雅,嘴上从不提过去,却在无意中流露出对某个人的惋惜。

一次偶然的发病梦呓里,竟叫出了“忱儿”的名字。

于立群听见了,心里发冷,整夜未眠,第二天早上,照样笑着端茶送水,装作什么也没发生。

有些事,不问,不说,不代表不存在。

绝望种子

战争结束后,一家人搬回了北京,郭沫若官运亨通,名声如日中天,于立群则一心一意相夫教子。

表面上,两人是模范夫妻,聚会出席总是形影不离。

朋友面前,郭沫若夸奖于立群“贤妻良母”,于立群则温顺一笑,这一对,活成了别人眼中的童话。

可时间长了,裂缝藏不住。

郭沫若脾气暴躁,经常因为小事大发雷霆。

一次在客厅,仅因饭菜稍凉,摔碎了整套瓷器,儿女吓得哇哇大哭,于立群默默收拾残局,咬着牙不吭声。

夜里对着镜子,看着自己泛黄的眼白,才悄悄掉泪,婚姻这东西,从来只有内里知道苦。

更扎心的是,每年姐姐的忌日,郭沫若总是异常沉默,连平时爱热闹的聚会也推了。

有一次,半夜醒来,于立群发现他一个人坐在书房,点着一支烟,一口一口抽得狠。

屋子里烟雾缭绕,郭沫若眼神空洞,像在找一个早已不在的人。

于立群站在门外,想要走过去,又硬生生止住脚步。

那一晚,她明白了,无论生多少孩子,过多少年,心里那个位置,始终留给了别人。

1982年冬天,北京冷得刺骨。

郭沫若因病去世,国家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万人空巷,白绸铺街。

于立群穿着黑衣,站在人群里,脸色苍白得像雪,旁人以为,她是因为悲伤,可真正让她无法呼吸的,是随后在郭沫若遗物中,找到的一本厚厚的日记。

那是尘封了几十年的东西,开篇就写着:“1935年,东京,忱儿。”

每一页都是刀子,里面记录了两人在东京的密会、倾诉、亲密,甚至写到于立忱,想要与郭沫若共赴未来,但郭沫若却因顾忌名声、家庭压力,冷冷拒绝。

一封拒绝信,逼疯了一个痴情少女,逼出了那句“无能为力矣”。

日记最后一句,像钉子钉进心脏——“倘若世事有悔,愿与忱儿再见。”

于立群手指冰冷,翻到最后一页,眼泪止不住地流。

四十多年婚姻,不过是姐姐未完故事的续集,自己,活成了替身。

那一夜,屋里灯火通明,窗外飘着细雪,静得可怕。

天亮前,于立群穿上姐姐当年最喜欢的素白旗袍,在卧室里系上了白绳,一切像是命运早就安排好的:姐姐没走的路,妹妹替她走完。

心理压垮

于立群不是没想过离开,可四十年里,六个孩子,一地鸡毛,早就把退路堵死了。

朋友劝她出去走走,换换心情。她只是笑笑,摇头。

“我不是想不开,我是开不了。”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情感债务”,长年累月的委屈、忍耐、怀疑,不声不响堆积在心底,一旦某一块支撑塌了,整个情绪大厦也就跟着崩了。

郭沫若的日记,就是那块最后的砖。

那种被彻底背叛的感觉,比肉体的伤害更致命。

她一边想要质问,一边又觉得没意义,人都死了,质问又如何?只是让自己活得更难堪。

这一生,她所有的骄傲、尊严、爱情,全都架在一个谎言之上。

孩子们不知道,母亲发生了什么变化,只觉得她沉默得可怕。

以前还能笑着做饭,现在站在灶台前,呆呆地看着锅底,米饭煮成了夹生饭,菜煮成了糊汤。

有一天,长子问她:“妈,咱家是不是出了什么事?”

于立群回头,眼神温柔又空洞,说:“没事,只是累了。”

那种无声的绝望,比大哭大闹更让人心慌。

1982年腊月,北京的夜格外冷,于立群关掉屋里的暖气,把所有的窗户都打开,风灌进来,吹得白帘子猎猎作响。

她坐在床头,反复看着那本日记,上面有些地方被泪水洇湿了,看不清字。

最后,她撕下了其中一页,小心地折好,塞进了衣襟里。

那一夜,她没有留遗书。也没告诉任何人,一切,像是了结。

悲剧定局

第二天早上,家里保姆敲门,没人应,推门进去时,于立群已经吊在屋梁上,脸色安详,仿佛睡着了一样。

旁边的桌子上,茶水还温着。日记本翻开,停在那句:

“倘若世事有悔,愿与忱儿再见”。

家人赶到时,全都傻了眼,她走得那么干脆,连一句话都没留下,连一个回头都没有。

后来,有亲戚低声议论,说这桩婚姻,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嫁给姐姐爱过的人,本身就是一场灾难,只是她自己骗了自己,骗了一辈子。

更多的人不敢多言。郭沫若生前风光无限,谁敢直说背后这些旧账?

只有亲近的朋友私下感叹:“她这一生,从来没活过自己。”

时代推着人往前走,可个体的痛苦,却永远没人在意。

回头看,于立群不是不努力,她一心一意守着家,照顾丈夫,抚养孩子,可在这段婚姻里,她从未真正拥有过自己的位置。

她不是妻子,是影子;不是爱人,是替代品。

姐姐的死,种下了绝望的种子,郭沫若的冷漠,浇灌了它,日记的真相,则是最后一刀,把她推向了不归路。

有人说,时代造就英雄,也造就牺牲品,于立群,正是那个牺牲品。

不是因为软弱,而是因为太长久地,孤军奋战在一场不公平的感情里,最终筋疲力尽。

参考资料:

《郭沫若年谱长编》作者:郭庶英 主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丛书:郭沫若资料》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9

标签:郭沫若   姐姐   日记   夫妻恩爱   东京   悲愤   北京   绝望   年后   家里   丈夫   婚姻   名字   位置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