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瑰宝到成都!广都博物馆这个新展,解锁3000年青铜密码

第三次来广都博物馆,冲着特展《殷墟瑰宝:礼器中的秩序与信仰》。



这次特展共展出安阳博物馆殷墟文物百余件,包含青铜器、甲骨、玉器三类。


团长看展的时候正好遇上博物馆公益讲解,慢慢悠悠一个小时,对甲骨文、兵器、食器等殷商时期文物和对应的礼制文化有了很多全新的感受。



没有一件文物是冰冷的,它们让我们今天的生活变得有迹可循。


也建议大家赶着公益讲解的时间观展,工作人员讲得有意思,会用大家熟悉的典故、成语以及丰富的历史知识把千年前的文明串联起来。配上展厅的互动装置,小朋友理解起来不算太困难,甚至还有得玩!


公益讲解时间

周一至周五上午10:30(8月周一不闭馆),周末上午10:30,下午14:30。讲解会从博物馆常设展讲到《殷墟瑰宝:礼器中的秩序与信仰》特展,全程2小时左右。



都说现在的年轻人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古人何尝不是呢,遇事不决问问神仙算一卦。



大多数小朋友都知道甲骨文是商朝时期的文字,但这是诞生于什么情形下的文字呢?在商朝时期,商王与官员用甲骨进行占卜,向鬼神祈问国家大事和日常生活事项,事后将所问之事契刻于甲骨上。


仔细看这些展品,原来古人操心的事情一点不比现代人少。


不会捕获鹿?

会捕获鹿?


会出太阳吗?

是否向先王进行侑祭?


除了以上这些问题,还会占卜某天是否下雨、十天后会不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是否能战胜敌方、本旬之内是否有灾祸等等。


最有意思的是,有一片甲骨文显示,占卜的人就某一件事算了九次!怎么不算“人定胜天”呢?


记录占卜过程的卜辞包括前辞、命辞、占辞和验辞。前辞写占卜的时间与负责贞问的贞人姓名;命辞指这次占卜要问的问题;占辞指商王根据卜兆所作的预言;验辞即实际应验的结果。


这些问题可不是兴致来了算一卦,商王室的甲骨占卜具有完整的流程:占卜有卜官专管,包括卜前甲骨(龟甲或牛肩胛骨)的取用与精细的甲骨整治;卜时的命龟、刻辞、涂饰以及记验;卜后甲骨的归档与后处理。


规范的过程,彰显的是神圣的礼仪——商代构建了以“帝”为至高无上主宰的宗教体系。



祖先神灵是沟通“帝”与人间的关键中介,是商王获取“天命”的来源。人们相信“以玉通神、甲骨问卜”,商王通过占卜沟通人神,是“帝”与祖先意志的践行者。


因此,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切重大事务均需通过占卜向祖先神灵或自然神祇请示吉凶。


玉器


在甲骨文中,有上百件记录了捕获、祭祀等内容,甲骨上文字清晰可见,部分文字来源于对动物形态的描绘、对自然和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想象,体现了早期汉字构造的逻辑与美感。



当孩子们看到甲骨文 “雨” 字像雨滴坠落、“雷” 字如闪电蜿蜒时,会惊喜地发现汉字的起源竟是如此生动。


展厅有一处“甲骨文破译”的装置游戏,孩子们根据甲骨文的样子判断字是什么意思,词语是什么意思。小游戏人气很高,小朋友们围在一起比谁的得分高。



除了用于占卜外,甲骨还被用于制作工艺品,部分甲骨边缘有手工钻孔痕迹,表明其可能用于交易或装饰用途。


但是这么有趣的甲骨文,为什么几乎只存在于商朝,到西周时就已经不见踪影,直到清朝末期才重新被发现呢?


“以玉通神”


仔细思考一下它的用途,小朋友和家长们或许就能发现端倪。


甲骨文作为商朝王室占卜与记录的文字,几乎只在商王和宗教官员决定国家大事时使用,且卜兆解读权则垄断在他们手中,普通老百姓难以接触。


其次,西周建立后,开启全新王朝的统治者有意识地掩盖商王朝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这让本就只在极少数圈子中流传的甲骨文,更不为人所知。



最后,则是源于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化。商朝用甲骨文来占卜,他们把所有重要的事都寄托到神灵的身上。但周王朝的君主称号为周天子,指君主自称是上天之子,权力源自天命。


周人将前朝崇拜的至上神转换为抽象的“天”,通过“天子”称谓将自然崇拜转向人形化神灵崇拜。无需甲骨占卜,天子乃天命所归。



以上这些甲骨文相关的小知识,都是团长跟着博物馆公益讲解员一路记下来的。这也是为什么建议大家最好跟着讲解时间,不止甲骨文,每个展厅他们会拓展很多有趣的东西,也会通过提问引导小朋友进行思考


家人也不用担心娃娃逛一圈下来走马观花,啥“名堂”也没看出来。




在商王朝统治体系中,征战与祭祀就像车的两个轮子,从武力与精神两个层面共同维护着商王朝的礼制秩序。


武器装备这一块,轻松拿捏对军事武器感兴趣的小朋友。



商王频繁征战四方,不仅军种逐步齐全,且军事装备也适应了多样化的作战需求。要知道,殷墟出土的青铜兵器数量要远远多于青铜礼器,大部分出自墓葬且保存完好。



商代的格斗武器种类有戈、矛、戟、刀、剑、戚、斧、钺等,这些兵器大多由青铜铸成,并装有木柄。


兵器结构示意图


商代的远射兵器主要是弓、矢(箭),在甲骨文中也能找到与其对应的文字。


当时的作战防护装具有皮甲、青铜胄以及皮盾等,由于胄常与护体的铠甲配套使用,所以“甲胄”一词成为中国古代防护装具的统称。



商朝的马车也很精美,殷墟出土的数十座车马坑是中国已知最早的马车实物。


而马车起源于西亚或西伯利亚草原地区,商王朝在不断对外交往征战的过程中,吸收借鉴至中原地区。



仔细观察马车结构,会发现熟悉又陌生的东西——“节约”,在商朝并非勤俭节约的意思,而是与马衔、当卢一样,是人在马身上装配的马具。


车饰非常精美!


殷墟出土的这些马车均为两马拉一车,多数马车有青铜制作的车饰,有的车上或近旁还有戈、镞、刀等兵器。据此。可推测这些马车很有可能是战车。




现代人喝水用什么杯子,吃饭用什么碗都看自己喜欢,注重仪式感就买成套的精美餐具,想偷个懒不洗碗也有一次性碗筷。


但在殷商时期,杯子和碗,每一件器物都是等级的“礼制宣言”。


青铜食器是商代用于烹煮盛放食物的礼仪用器,主要包括鼎、簋、甗、鬲、豆五大类。



本次展出的司母戊鼎(复制品)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代表了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


在古代,鼎不仅仅可以用来烹煮食物,也可作为放在宗庙里祭祀用的一种礼器,一般只有王公贵族才有资格用鼎。因此,殷墟墓葬中随葬的青铜食器,特别是鼎的数量、形制与大小,已成为墓主人身份等级的关键标志


司母戊鼎(复制品)| 至西周时期,发展出以鼎与簋为核心的列鼎制度,青铜鼎更由此演变为权力与等级的直接象征。


殷商时期,酒也出现于社会层面的各种礼仪活动中。商代青铜礼器中,酒器就占绝大多数。


酒器种类主要包括觚、爵、尊、彝、卣、觥等。其中觚、爵组合是最核心的配置,墓葬中随葬觚、爵的数量直接标示了墓主人地位等级的高低。



在 “器以藏礼” 展厅,造型各异的器物依次排开。


家长可以带着孩子挨个感受不同等级的器物,在花纹、工艺、大小上都有何种差异,感受“器以载道”的意境。



单个看觚、爵、尊这些字娃娃或许会觉得陌生,没有具体概念,但放进语境中就不一样了!



展厅中一处互动装置,一面是食器、酒器、兵器、玉器等器物名,另一面则是相关的成语与图片。比如,鼎——大名鼎鼎;簋——镂簋朱绂;戈——金戈铁马;爵——加官进爵。


简单的互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挺友好的。




大概一个小时,跟着讲解就能逛完临展。时间不算长,小朋友的专注力完全应付得来。


看完临展也可以去广都博物馆常设展看看,即便已经逛过的家长仍然可以再去——广都博物馆是双流十万年历史的集大成者,相信娃娃每次观展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2

标签:历史   殷墟   瑰宝   成都   年青   解锁   博物馆   密码   甲骨   甲骨文   商朝   青铜   王朝   礼器   马车   商代   兵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