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狂言:我死后,大清必亡!结果他死后十天,大清果然亡了!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前言

1912年的一个冬夜,北京城内响起一声巨响,一位35岁的年轻将军倒在血泊中。

他叫爱新觉罗·良弼,临死前说了句让人心惊的话:"我死,大清遂亡。"

14天后,统治中国268年的大清王朝真的完了。

这个预言到底是巧合,还是他真看透了什么?一个人的死,真能决定一个王朝的命运?

留洋归来的少壮派,为啥成了袁世凯的眼中钉

良弼这个人不简单。

他是正儿八经的皇室宗亲,爷爷是道光皇帝的儿子,血统纯正得很。

跟那些只会吃喝玩乐的八旗子弟不一样,良弼从小就爱读书,尤其对军事着迷。

1900年,他被朝廷送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跟蒋百里、蔡锷这些后来的大人物是同学。

在日本待了三年,良弼学到的可不只是打仗的本事。

他看到日本怎么通过明治维新变强,心里就憋着一股劲,想回国也搞一套现代化的军队。

1903年回国后,他马上被朝廷委以重任,负责训练新军。

这小子干活确实有一套,把禁卫军的步队第一协带得有模有样,训练严格,装备精良,成了清廷手里最能打的一支队伍。

袁世凯当时正红得发紫,掌握着北洋新军的大部分兵权。

良弼看不上袁世凯那一套,觉得这老狐狸野心太大,靠不住。

他在朝堂上三番五次跟摄政王载沣进言,说千万别把兵权都交给外人。

载沣听进去了一部分,想培养良弼来制衡袁世凯。

可惜载沣这人办事优柔寡断,既想用袁世凯的能力,又怕他权力太大,结果两头不讨好。

1911年武昌起义一爆发,载沣慌了神。

南方的省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宣布独立,清廷的统治眼看就要崩盘。

这时候载沣不得不请袁世凯出山,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把军政大权都交到他手里。

良弼当时就急了,跑去找载沣理论,说这是引狼入室。

载沣叹了口气,说现在也没别的办法了。

袁世凯一上台,就开始清理异己。

12月,他的心腹载涛辞去禁卫军的职务,袁世凯顺势推荐自己的老部下冯国璋接任禁卫军总统官。

良弼手里的兵权就这么一点点被削弱了。

他眼睁睁看着袁世凯在朝堂上呼风唤雨,自己却无能为力,心里那个憋屈劲就别提了。

宗社党横空出世,保皇派最后的疯狂

眼看着袁世凯跟南方革命党暗通款曲,谈什么南北议和,良弼彻底坐不住了。

他找到几个志同道合的宗室成员,包括肃亲王溥伟、镇国公载泽、军咨大臣铁良等人,密谋成立一个组织来对抗袁世凯。

1912年1月12日,这个组织正式成立,名字叫"君主立宪维持会",外界更喜欢叫它"宗社党"。

这个名字听着挺响亮,实际上就是一帮保皇派的垂死挣扎。

宗社党的纲领很明确:坚决反对清帝退位,维护满清统治,哪怕打到最后一兵一卒。

良弼是这个组织的实际领导人,他知道现在形势危急,必须拿出点狠招来。

1月19日,宗社党公开发布宣言,措辞激烈得很。

宣言里说,大清江山是祖宗用血汗打下来的,怎么能拱手让给别人?退位就是卖国,谁要是敢提退位,就是民族罪人。

这份宣言在京城里传开后,引起轩然大波。

革命党那边自然是破口大骨,说这帮遗老遗少不识时务。

袁世凯看了更是火冒三丈,觉得良弼这是在坏他的好事。

宣言发布的同一天,清廷突然下了一道圣旨,调良弼去当军谘使。

这个职位听起来不错,实际上就是个闲职,没有实权,更没有兵权。

良弼一看这道圣旨,就明白了,这是袁世凯在背后捣鬼,要彻底架空他。

他气得摔了茶杯,跟身边的人说:"袁世凯这老贼,早晚有一天会出卖朝廷!"

失去兵权的良弼并没有放弃。

他还在四处活动,试图联络各地的保皇力量,组织武装反抗革命。

他给东北的将领写信,希望他们能起兵勤王。

他还派人去联络蒙古的王公,许诺各种好处,想拉他们一起保卫大清。

良弼心里清楚,现在是在跟时间赛跑,如果再不行动,一切就来不及了。

一颗炸弹,炸碎了帝国最后的希望

1912年1月26日晚上,北京的天气冷得要命。

良弼刚从军谘府下班,坐着马车往家走。

马车经过东四牌楼的时候,突然从路边蹿出来一个人。

这人穿着军官制服,走到马车前,说有要紧事要面见良弼大人。

良弼让马车停下,掀开车帘问什么事。

那人也不废话,从怀里掏出一颗炸弹,直接扔进了马车。

轰的一声巨响,马车被炸得粉碎,良弼的左腿当场被炸断,鲜血喷得到处都是。

那个刺客也没能逃脱,炸弹的威力太大,他自己也被炸死在现场。

这个刺客叫彭家珍,是同盟会的成员。

他为了这次行刺,准备了好几个月。

他先是混进军队,搞到一套军官制服,又托人弄来炸弹,每天跟踪良弼,摸清他的行踪规律。

彭家珍知道这是一次有去无回的任务,出发前给家里写了封信,说自己要为革命献身,让家人不要难过。

良弼被抬回家后,请了好几个大夫来看。

大夫一看伤势,都摇头叹气,说伤得太重,怕是救不回来了。

良弼躺在床上,脸色惨白,疼得满头大汗。

他让人把家里的亲信都叫过来,断断续续说了几句话。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那句:"我死,大清遂亡。"

这话说得斩钉截铁,好像他已经看到了未来。

旁边的人都劝他不要说丧气话,好好养伤。

良弼苦笑一声,说自己心里明白,现在这个局面,已经没人能力挽狂澜了。

他说袁世凯靠不住,宗社党的那帮人成不了事,朝廷里没有能打硬仗的人了,大清的气数已尽。

北洋将领集体倒戈,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良弼被刺的消息传出去,整个京城都震动了。

袁世凯表面上派人去慰问,私下里却松了一口气。

他觉得良弼这个绊脚石总算除掉了,接下来可以放开手脚干了。

就在良弼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时候,袁世凯策划了一出大戏。

1月26日,也就是良弼被刺的当天,段祺瑞联合其他46名北洋将领,给清廷发了一封通电。

电报里说得很直白:现在全国都在闹革命,民心已经不在大清这边了,如果还不答应退位,恐怕要生灵涂炭。

他们集体要求清廷"立定共和",说白了就是赶紧让位,别再挣扎了。

这封电报的威力比任何炸弹都大。

清廷最后能依靠的就是北洋军,现在连北洋军的将领都集体叛变,那还有什么指望?隆裕太后拿着这封电报,手都在发抖。

她把摄政王载沣叫来商量,载沣也是一脸死灰,说大势已去,只能顺应天意了。

宗社党的人听说这个消息,简直像疯了一样。

溥伟跑到宫里,跪在地上哭着求隆裕太后不要退位,说只要给他们时间,一定能组织起兵力反扑。

隆裕太后摆摆手,说你们拿什么反扑?北洋军不听话,禁卫军被袁世凯控制了,难道靠你们这几个人去打仗?

良弼躺在家里,听说了北洋将领通电的事,闭上眼睛长叹一声。

他知道,这下真的完了。

北洋军一倒戈,清廷就彻底没有翻盘的可能了。

他强撑着让人拿纸笔来,想写点东西留给后人,可是手抖得厉害,写了几个字就写不下去了。

三十五岁的将军,带着遗憾离开人世

1月29日凌晨,良弼的伤势急剧恶化。

大腿被炸断后,伤口感染得厉害,加上失血过多,他的身体已经撑不住了。

家里人都守在床边,看着他的呼吸越来越微弱。

良弼临死前还在念叨国事。

他说自己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保住大清的江山。

他说自己在日本学的那些东西,本想用来振兴国家,没想到最后派不上用场。

他还说,袁世凯这个人不可信,将来一定会称帝,让大家小心提防。

说完这些话,良弼就咽了气,年仅35岁。

一个本该大有作为的年纪,就这么离开了人世。

他死后,家里人按照满族的规矩办了丧事。

宗社党的那些人都来吊唁,哭得昏天黑地。

溥伟在灵前说,良弼是为大清而死的忠臣,是满族的英雄。

良弼一死,宗社党就彻底散了。

这个组织本来就是靠良弼一个人撑着,他一走,其他人马上就树倒猢狲散。

溥伟、铁良这些人虽然还在嘴上喊着要保卫大清,实际上心里都明白,大势已去,再怎么折腾也没用了。

他们有的逃到东北,有的躲进租界,反正都不敢再出头了。

袁世凯听说良弼死了,当天晚上请了一帮北洋将领喝酒庆祝。

他举起酒杯说,这下好了,再也没人能阻挡历史的车轮了。

段祺瑞在旁边附和说,是啊,大清的最后一个硬骨头都没了,接下来就看大总统您的了。

一屋子人哄堂大笑,觥筹交错之间,大清的命运已经被他们决定了。

十四天后,两百多年的王朝轰然倒塌

良弼去世后,清廷内部再也没有反对退位的声音了。

隆裕太后每天以泪洗面,她知道退位是迟早的事,只是心里实在舍不得。

小皇帝溥仪那时候才六岁,根本不懂发生了什么,还天天在宫里玩耍。

袁世凯加紧了跟革命党的谈判。

他答应孙中山,只要清帝退位,他就支持建立共和国,作为交换,他要当大总统。

孙中山权衡再三,觉得这个条件可以接受。

南北双方很快达成协议,就等清廷正式宣布了。

2月12日这天,天气阴沉沉的,好像老天爷也在为大清送行。

隆裕太后穿着朝服,坐在养心殿里,面前摆着一份退位诏书。

她拿起笔的手在发抖,迟迟不肯落笔。

旁边的太监跪了一地,都劝她顺应天命。

隆裕太后闭上眼睛,一咬牙,在诏书上盖了印。

就这样,统治中国268年的大清王朝正式宣告结束。

从良弼去世到清帝退位,正好14天。

他的那句"我死,大清遂亡"的预言,就这么应验了。

这到底是巧合,还是他真的算准了?

其实说穿了,良弼只是看清了局势。

他知道自己是保皇派最后的支柱,只要他一倒,其他人就会跟着散。

他也知道袁世凯的野心,知道北洋军迟早会倒向革命党。

他更清楚大清已经病入膏肓,积重难返,只是一直苦撑着罢了。

他的死只是加速了这个进程,就算他不死,大清也撑不了多久。

良弼死后,有人说他是愚忠,为了一个腐朽的王朝白白送了命。

也有人说他是英雄,至少他敢于为自己的信念而战,不像有些人见风使舵,墙头草两边倒。

历史没有如果,我们也无法评判谁对谁错,只能说每个人都在那个时代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结语

一个35岁的年轻将军,一颗致命的炸弹,一句临终的预言,就这样把一个王朝送进了历史的坟墓。

良弼的死确实加速了大清的覆灭,可根子上的问题早就存在了——朝廷腐败透顶,民心早就散了,国库空得响,列强还在外面虎视眈眈。

他死不死,大清都活不长了。

他那句"我死,大清遂亡"与其说是预言,不如说是他看透了一切后的无奈感叹罢了。

信息来源: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一·列传八 《辛亥革命史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 《晚清七十年》唐德刚著,岳麓书社 《袁世凯全传》张华腾著,团结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蒋廷黻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7

标签:历史   狂言   清廷   北洋   北洋军   王朝   兵权   太后   将领   马车   革命党   炸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