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女儿下班回来看她,正赶上她坐在院子乘凉,旁边还搁着一碗刚从冰箱拿出来的冰汤。短短几分钟,王奶奶开始打喷嚏、肚子咕咕响。
女儿赶紧扶进屋,又气又急地说:“你不是说自己懂养生吗?”
王奶奶无所谓:“喝点凉的绿豆汤能祛暑,没事的嘛。”
“小时候身体底子硬,现在你一出汗毛孔都开着,一冷就进了寒,和之前能比吗?”
大暑这一天最容易犯忌讳,老人常说“3吃4不吃”,告诉家里人:不管多忙都别坏了规矩。
一、“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这天的讲究,不只是热
大暑正处三伏中伏,阳热之力最盛,是全年阳气、湿气、火气交织最凶的时候。
火燥之中夹着湿热,就像身上贴了蒸汽锅盖,出汗却不通畅,睡觉难安,脾胃最易受困。
大家容易出汗多、毛孔开,这是身体最虚弱的时刻,任何寒凉侵入,都可能引发内伤外感。所以气温高时,应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午间天火最烈,不宜沐日。
别看都是常见小毛病,但若不理会,可能拖出整个夏天都不安宁。
二、老人传下“3吃4不吃”,不管老少都别忘了规矩
“3吃”:吃苦、吃酸、吃温性汤水。
1、吃点苦,是为了清暑泻火。《本草纲目》中记载,苦瓜“清暑益气、养血生津”,夏日阳盛化火,苦味可泄热降浊。除了苦瓜,还有芦根、马齿苋、蒲公英这类清热小菜,适量入膳有益。
2、吃点酸,是为了敛汗生津。山楂、乌梅、醋拌菜这类微酸小食,能养肝养胃,还解腻醒脾。但注意不可空腹大量食酸,否则容易胃气收紧,反伤中气。
3、温性汤水则是调和阴阳的好助手。像鸡骨草瘦肉汤、陈皮冬瓜汤、荷叶老鸭汤,皆能化湿和中、养阴解热。温汤润而不寒,是夏日饮食中“扶正不伤正”的好方式。
“4不吃”:不吃‘生冷瓜果’、不吃‘重油炸物’
不吃‘过夜菜’、不空腹喝冰饮。
冷饮冷瓜冷面,虽一时爽口,却最伤阳气。尤其是空腹、饭后立即喝冰水,不仅脾胃中阳被“打断”,还可能造成腹痛、胃胀、食欲减退。
不宜吃大荤重油,是为了减轻心脏与肠胃的负担。大暑之时,人体代谢加快,血液多集中在体表调节温度,胃肠供血不足,若此时暴食油腻,会加剧疲乏、油腻上火。
老菜重热、夜间放凉的剩饭剩菜,经过高温滋生细菌,很可能引发腹泻。很多老人习惯把前一天吃不完的饭菜留着第二天早上热一下再吃,这在大暑时节十分危险。
三、再热也别贪凉,这样的“凉”,最伤人气血
中医强调,“寒为百病之源”。
大暑之寒,多藏于内,潜伏不易察。突然降温最常见的问题,一有头痛胸闷、血压波动;二是胃肠痉挛、恶心呕吐;还可能会肌肉酸痛、关节僵硬。
这不是单纯“热着了”或“凉到了”,而是气机紊乱,气血郁滞。
特别是有心脑血管基础问题,贪凉可能带来一连串的身体反应:头重如裹、食之无味、夜间多梦。
再小的凉意,若冲击到体表未闭的毛孔,寒气可直入经络,引发更深层的隐疾。
当然,解决之道不是断然拒绝所有冷,而是让身体处于“既能排热,又不受寒”的状态。
可以开窗通风取代长时间空调直吹;喝温水代替冰饮;出汗后及时擦干换衣;睡前泡脚引气归元。
注意:那句老话“夏养三分,胜过补九冬”,说的是夏天调养若得法,不只抗暑解火,更为秋冬打下根基。
来源:青岛广播
温馨提示:本文所载的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医生进行沟通。
文中所提姓名均为“化名”,切勿对号入座
(蓬莱融媒体中心)
更新时间:2025-07-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