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房价、高育儿成本和职场压力三座大山之下,年轻人连“一孩”都望而却步,更别说“三孩”。
但在北京,一对三十出头的夫妻,却在四年内主动迎来三个孩子,不请保姆、不靠老人,靠一套他们自创的“轮班制”育儿方法,把育儿变成了一场有计划、有分工的“双人接力赛”。
这对夫妻名叫郭一峰和林朗,居住在北京。
郭一峰曾在一家软件公司从事设计,林朗曾从事水下表演和游泳教学。
结婚后,他们没有像很多年轻家庭一样对孩子数量“看天吃饭”,相反他们主动规划了一个“四年三孩”的生育计划。
一家五口家庭合照
他们没有意外怀孕,也不是受外界影响,就是在婚后理性评估后,决定在四年内完成三孩的生育任务。
每一个孩子的出生,都是计划内的决定。
从2017年生下第一个孩子,到第三个孩子出生,他们没有请保姆,也没有让老人长期参与,自己设计实施了一个“轮班制”的照护模式。
这种方式简单说来,就是0-3岁由母亲主力照料,3-6岁由父亲接力。
爸爸郭一峰带孩子的日常
家庭内部自成体系,分工明确,每个阶段都有预设的照护者。
林朗在前三年全职照顾孩子,郭一峰辞去公司工作,成为全职爸爸,接手三个孩子的日常管理,直到最小的孩子入园。
他们认为,这种方式不仅让孩子获得了稳定的情感依附,也减少了家庭内部的摩擦。
郭一峰的选择引发了不少疑问。
有些人会认为,一个男人辞掉稳定工作的决定,是不是太冒险了?是不是放弃了职业发展?
郭一峰并不这么看,他在访谈中坦言:“我原来也觉得,工作绩效、公司职位是衡量一个男人成功的标准。但当我真正开始全职带孩子,才意识到家庭里的责任,不比职场轻松。”
他也不是盲目做出这个决定,在妻子即将重返职场、家庭需要新的主力照护者的前提下,自主选择的角色转换。
这样的选择,在现实中不常见。
基于 CHNS1991-2015的测算,中国父亲每周平均在育儿上的投入时间仅为8.85小时,母亲高达33.26小时,差距接近4倍。
郭一峰的实践,打破了“男性主外、女性主内”的传统分工模式。
他的“在场”,不仅让妻子顺利回归职场,也让孩子从小建立起与父亲更深层次的连接。
要把轮班制执行下去,不靠口号,靠的是细致的计划和稳健的执行力。
林朗和郭一峰一开始就约定好,每一个阶段的“主力照护者”是谁,另一方作为“辅助支持者”,负责家庭例会、情绪疏导、家务补位等工作。
他们每周会留出半天进行“家庭会议”,总结经验、调整安排。
他们不把育儿当成“谁帮谁”,是“谁接谁的班”。
在林朗工作的日子,她每天可以穿上干净整洁的衣服出门上班,孩子的作息、饮食、接送全部由郭一峰负责。
郭一峰也在全职带娃过程中不断复盘,比如独自带三个孩子外出吃饭时,孩子轮流上厕所,他在座位和洗手间之间来回跑,等他坐下时,朋友已经结账。
这些真实的细节,说明“轮班制”不是理想主义,是一种需要高度执行力和沟通机制的家庭运营模式。
这个家庭的育儿方式,更说明社会制度和文化观念的空白。
目前,北京地区对三孩家庭的月补贴是300元,产检费用却从2017 年生老大时产检约 6000 元,老二超过 6000 元,到老三已接近 9000 多元,且大多需要自费。
政策给的支持远跟不上现实中的成本压力。
三个孩子出游照片
同时,在旅游、票务、交通等公共服务中,多孩家庭也面临明显不便。
比如他们曾在长沙岳麓山乘缆车时,因规定“每个成人只能带一个孩子”,夫妻俩只能带两个孩子,第三个孩子只能靠朋友临时帮忙。
这些规则,在多孩家庭身上却成了实实在在的负担。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