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这两年中澳双方的共同努力,两国关系逐渐恢复走上了正轨,然而不知道澳方哪根筋搭错了,又开始整活开倒车。
据环球时报报道称,澳大利亚政府将在本周内讨论达尔文港的前景,北领地财政局长鼓吹,现在是阿尔巴尼斯政府掏钱购买达尔文港的时候了。
这难道是要从中资企业手里,强行收回该港?
«——【·从"黄金合同"到"烫手山芋"·】——»
2023年10月,澳大利亚政府还信誓旦旦地向国际社会承诺"不会更改或取消中企在达尔文港租约"。
然而仅仅4个月后,2024年底北领地政府就对中企发函调查财务状况。
到2025年3月,事态更是急转直下,澳方提出要"买回"达尔文港,这180度大转弯的操作,让人不禁感叹其变脸速度之快。
北领地财政局长比尔·杨近日公开发声,称现在是联邦政府出手购买达尔文港的最佳时机。
紧接着,北领地议员卢克·高斯林也跟进表态,声称已经与多家"机构投资者"接触,其中包括对购买租约感兴趣的"超级基金"。
面对澳方这番"热情"举动,中企岚桥集团的态度可谓干脆利落。
该公司澳大利亚非执行董事特里·奥康纳立即予以回应:公司近期经营业绩创下历史新高,港口运营一切正常,没有任何出售计划。
«——【·缺钱引发的"跨国婚姻"·】——»
回溯到2015年,达尔文港可谓困境重重,码头吊机生锈,货轮寥寥无几,年吞吐量不足400万吨。
北领地财政官员在国会被质询时无奈摊手:联邦政府连续7年拒绝拨款维修,我们总不能让袋鼠来开集装箱吧?
转机出现在当年11月,中国岚桥集团以5.06亿澳元拿下99年租约。这个数字恰好等于北领地政府积压的基建欠款。
合同规定,中企不仅拥有港口运营权,还获得东臂港80%的土地和设备所有权。
彼时,北领地财政官员直言:联邦政府连修港口的钱都不给,我们只能找外资救命。
签约现场,澳方喜笑颜开,殊不知这个决定会让美军指挥官连夜致电华盛顿。
距离港口40公里处,驻扎着2500名海军陆战队,停机坪上的B-52轰炸机与F-18战机,与中企办公室直线距离不到20公里。
«——【·从"死港"到"金港"·】——»
在岚桥集团的经营下,达尔文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公司投入2000万澳元升级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提升300%。
新建磁铁矿专用泊位,年处理50万吨矿产;建成"火牛专线",38万头活牛通过冷链系统直抵上海,死亡率从15%降至0.3%。
数据显示,2018至2019财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630万吨,其中液化天然气运输量超过1400万吨。
这个曾经籍籍无名的港口,已转型成为澳大利亚北部举足轻重的能源出口枢纽。
更重要的是,这些投资为当地创造了12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房价三年翻番。
港口的经济价值同样可观,2023年,经由达尔文港的出口额突破200亿澳元,占澳大利亚总出口的5%。
这个数字充分说明了达尔文港在澳大利亚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里不仅是重要的贸易枢纽,更是连接亚洲市场的战略节点。
«——【·美军的"尴尬邻居"·】——»
达尔文港的战略价值不言而喻,目前,这里驻扎着几千名美军,同时部署有B-52战略轰炸机和F-18战斗机等重要军事装备。
每周四的补给日成了一出名场面,美军运输舰进港时,总能看见中国管理人员在观景台记录数据。
五角大楼文件显示,2016-2018年间,美军共提出17次"作业干扰"抗议,而岚桥集团的航行日志却显示,他们只是在统计潮汐对货轮靠泊的影响。
这种"左手做生意,右手架导弹"的奇景,连美国都看懵了。
更戏剧性的是,中企接手后,港口75%进口货物来自中国,90%出口流向亚洲,美军基地的日常补给竟也依赖这座"中国运营"的港口。
«——【·从"财务审查"到"战略威胁"的变奏·】——»
2024年12月3日,北领地政府突然发函要求审查岚桥集团财务报表。
这个时间点耐人寻味——三天前,美国刚宣布投资2.26亿美元扩建达尔文军事基地。
审计师发现个黑色幽默:港口账户显示,澳国防部每年支付380万澳元使用费,用于美军补给舰停靠。
当2025年3月强行收购方案曝光时,理由已从"资金违规"升级为"战略威胁"。
但翻遍2015年合同,第47条明确规定:"承租方无权拒绝盟军舰船停靠"。
更讽刺的是,审查报告显示港口75%进口货物来自中国,若强行收回,北领地超市的商品都要大幅涨价。
面对澳方13亿美元的回购报价,岚桥集团以"违约金需300亿"予以回应,按合同条款,违约赔偿=剩余年限预期收益×135%。
为避免联邦审查,合同特别约定争议解决地在新加坡,适用英国普通法——这意味着澳政府想耍赖都没有主场优势。
更深层的影响是对澳大利亚投资环境的损害。如果澳方真的强行收回港口,无疑会严重影响国际投资者的信心。
一个不尊重契约精神的投资目的地,很难获得持续的市场青睐,这种影响可能会延续多年,损害澳大利亚的国际商业信誉。
这场闹剧暴露了澳方的两难:既要维护“五眼联盟”忠诚人设,又舍不得中国市场的真金白银。
正如澳媒吐槽:当我们说‘国家安全’时,通常意味着‘美国爸爸生气了’。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2021年岚桥集团在中国香港召开发布会,举起厚达半米的合同原件:“99年租约受澳商法保护,想毁约?先问问法律答不答应!”
这一幕,仿佛在重演2020年澳方撕毁法国潜艇订单的戏码,只是这次“冤大头”成了自己人。
«——【·契约精神与现实政治·】——»
站在2025年回望,这场闹剧早有伏笔,2015年签约时,澳国防部备忘录就预警:99年租期足够中国海军更新五代舰艇。
达尔文港的99年租约,犹如一面魔镜:照见了商业逻辑与地缘政治的碰撞,也映出国际规则遭遇"双标"时的荒诞。
当政客们忙着在国会山"保卫港口",而真正的守卫者或许是码头上那台24小时运转的中国造龙门吊。
港口起重机仍在轰鸣作业,中国货轮依旧按时抵港——或许这才是现实世界最硬的“剧情”。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
«——【·参考信源·】——»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