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一秀:18岁时与毛主席结婚,建国后毛主席曾亲自为她家人破例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清末民初,社会动荡,变革在即。

罗一秀,一个温婉如水的女子,在18岁那年,与年仅14岁的毛主席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们的婚姻,就如同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夫妻一样,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建国后,毛主席成为了新中国的领袖,而罗一秀,却永远离开了人世。

然而,对于这位曾经的伴侣,毛主席却从未忘记,为了她家人甚至亲自破例,那么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无奈之下的婚姻

作为伟大的开国领袖,毛主席的革命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可能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人才,在个人生活中也曾受到过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缚。

1907年,毛主席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14岁的他像村中的大多数孩子一样,从私塾毕业后就在家中务农。

但在此期间,毛主席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望,依然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书籍,渴望接受新式教育,追求更广阔的天地。

可他的父母显然有着不同的想法,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农村仍然深受封建思想的束缚。

因此年满14岁的毛主席,便成为了父母眼中该“成家立业”的年纪。

于是他们开始为毛主席张罗起了婚事,四处打听有没有合适的人选。

经过一番搜寻,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世交女儿罗一秀身上。

毛、罗两家原本是世交,罗一秀的祖母是毛主席祖父的亲妹妹,也就是毛主席的姑祖母。

在旧社会,这种连带的姻亲关系意味着两家知根知底,被视作是亲上加亲,很符合当时的社会习俗和家族观念。

再加上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希望能通过娶妻生子来拴住自家儿子向往外界的心。

而罗一秀身体健壮,无论是下田还是做家务都是一把好手,十分符合毛顺生对儿媳的期望。

于是,在双方父母的安排下,毛主席和罗一秀的婚事就这样被敲定了。

可作为一个向往新思想的有志青年,毛主席又怎会接受这种充斥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

但无奈此时的毛主席年纪尚幼,在当时的社会压力和家族期望下,终究是难以完全违背这些习俗。

所以即使再不情愿,毛主席还是在1907年娶了罗一秀过门。

婚后,毛主席也并不认为罗一秀是自己的妻子,从没有和她一起生活。

不过尽管如此,罗一秀还是在毛家尽心尽力操持家务,和毛主席的家人相处得也极为融洽,深得公婆喜爱。

与此同时,毛主席一直没有放弃外出读书的念头,也想借此机会躲避这段由父母包办的婚姻。

那么为什么毛主席不干脆选择离婚呢?

答案其实也不难想到,毕竟在那个年代,婚姻自主的思想尚未得到普及,而离婚也并非易事,势必会遭遇很多困难与阻碍。

尤其是身为女性的罗一秀,她将面临的压力和指责势必不小,虽然毛主席并不认同其妻子的身份,但他也不能将罗一姑“架在火上烤”。

正是因为明白这一点,所以毛主席才会不断劝说毛顺生,希望他能同意自己外出求学的请求。

而在他的努力下,毛顺生终究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在1910年的时候点了头。

就这样,毛主席孤身一人,带着行李前往了湘乡东山学堂,而罗一秀则留在了湖南老家。

天人永隔

1910年秋天,17岁的毛泽东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毅然决然地离开了家乡韶山,踏上了前往湘乡的求学之路。

这一决定,标志着他人生旅程的第一个重大转折,也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在学堂读书期间,毛主席接触到了大量新式书刊,如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

其中不同于传统儒学的君主立宪等主张引起了他的注意,让其开始对社会变革有了新的思考方向。

在刻苦学习的同时,毛主席还非常关心社会问题和国家大事。

他和同学聊天时约定了“三谈”原则,即谈读书心得,谈社会问题,谈国家大事。

此外,他还同情贫苦人民,经常会主动为佃户挑水劈柴,为贫困工友垫钱,把自己的被褥送给他们,以便过冬。

这些经历使他更加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树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救国志向。

但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毛主席经历了家人去世的无奈与悲痛,此人正是远在湖南老家的罗一秀。

原来就在毛主席离家后不久,罗一秀就因身患肠道疾病,不幸离开了人世。

而除她之外,毛主席一生总共经历过三次婚姻。

第一位是被大众熟知的杨开慧,她的父亲杨昌济是毛主席的老师,两人因革命活动相识。

杨开慧自幼聪慧过人,接受过新式思想,是一位进步青年,两人在共同的革命理念和对未来的憧憬中,逐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结婚之后,杨开慧不仅是一位温柔的妻子,更是毛主席的革命助手。

她协助毛主席处理机要和交通联络工作,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

直到1930年,杨开慧在长沙被捕,面对敌人的百般折磨,她始终坚贞不屈,拒绝和毛主席脱离关系。

1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识字岭英勇就义,年仅29岁。

得知噩耗后的毛主席,悲痛自责,写下“开慧之死,百身莫赎”的挽联,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深切悼念和无尽的思念。

时间转回到1928年,当时毛主席正在井冈山进行革命活动,结识了同为战士的贺子珍。

而也在此期间,误传来了杨开慧牺牲的信息。

贺子珍来自江西永新,是一位勇敢的女性,对革命抱着强烈的热情,和毛主席在工作和生活中逐渐产生感情,于1928年开始了婚姻生活。

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贺子珍陪伴毛主席度过了许多艰难时刻。

比如1934年红军长征,虽然贺子珍当时怀有身孕,但她依然坚定地跟随红军队伍,克服了重重困难。

期间贺子珍多次流产,身体受到严重伤害,但她始终没有放弃,贺子珍身上的坚韧和勇气也让毛主席深感敬佩。

不过好景不长,这段感情终究还是在1937年划上了句号。

而毛主席的第三次婚姻始于1938年。

和后面三次自由恋爱相比,毛主席与罗一秀的结合是无奈之下的妥协,但在建国后毛主席却也因为她家人,亲自破例。

破例下的人情味

1949年新中国成立,毛主席作为国家领导人,始终坚守党的原则,坚决反对以权谋私,对自己严格要求,为党和人民树立了廉洁奉公的典范。

尤其是在个人生活中,毛主席向来简朴,从来不搞什么特殊化,不利用职权为自己和家人谋取任何私利。

而且在教育子女方面,毛主席的要求也是十分严格,鼓励他们要脚踏实地、努力学习、自立自强。

像女儿李讷在北京大学读书时,毛主席就要求她必须和其他学生一样,不搞特殊化,自己骑车上学。

并且他还坚决反对利用权力为亲属谋取私利,不止一次明确表示,亲属不应因他的地位而享受特权。

像他的表兄文运昌,就曾写信希望毛主席能介绍一份工作。

但毛主席并未因这份情谊而破坏原则,他回复说即便介绍工作,待遇也是平等的,且没有额外薪水,坚定地拒绝了表兄的请求。

但在1950年,向来坚持原则的毛主席却唯独破了一次“例”。

当时,毛主席派长子毛岸英回乡省亲,特意嘱咐他记得替自己去看望下罗一秀的堂兄罗石泉。

期间,毛岸英意外发现罗家的生活很是困难,当即就给他们家买了些生活用品,并为其送去20万元旧币。

此前,罗石泉提出想到北京来和毛主席叙旧,主席也是同意的。

可惜,由于身体原因,直至1956年,罗石泉病逝,这趟北京叙旧终究未成

要知道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因为毛主席曾立下不成文的规定,不把老家人接到北京。

可这次他却破例了。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一情况,主要是因为毛主席对罗家的感激和尊重。

罗一秀此前虽然未与毛主席一起生活,但她为人善良、勤劳,在毛家的几年时间里一直任劳任怨。

毛主席把这些都看在眼里,一直视其为“姐姐”,也十分尊重她的付出和努力。

再加上大革命失败之后,国民党对共产党展开了大规模的镇压和迫害,毛主席的家乡韶山自然也在清算范围之内。

国民党的到来,导致当地白色恐怖的氛围不断蔓延,但罗家却在此时对毛家伸出了援助之手。

除此之外,罗家还在精神上支持毛主席的革命活动,像罗一姑的堂兄罗石泉,就曾是是毛主席在南岸私塾的同学。

大革命时期,他受到毛主席的启发和培养,义无反顾加入了当时反帝爱国组织的活动,并逐渐成长为农民运动骨干。

对于罗家的帮助,毛主席一直心存感激,所以才会在1950年特意为罗石泉“破例”。

这一举动,体现的是毛主席对罗一秀个人的尊重、对罗家在困难时期支持的感激,以及对乡情的重视。

也正是因为毛主席如此重情重义,所以才能成为深受爱戴的领袖。


参考文献:

「清廉家风故事」毛泽东的家风故事.内蒙古赤峰宁城妇联.2023-07-10

毛泽东五回韶山.共产党员网

美文|别梦依稀咒逝川——毛泽东与原配罗氏及其家人.新湖南客户端.2021-09-05

毛泽东家史原配鲜为人知.新华网.-2009-07/03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6

标签:石泉   湘乡   韶山   家人   湖南   妻子   困难   无奈   父母   婚姻   历史   罗一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