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冤‘太子’,手握30万大军却甘愿自杀,到底是何原因?

扶苏,秦始皇皇长子,是秦朝历史上一位充满了悲剧色彩的人物。

他忠厚仁德,尽忠尽孝,可惜被奸人所害,自戕而亡,自此历史上便少了一位明君少了一代盛世。

扶苏是怎么死的?

扶苏生于公元前259年,是历史上第一位统一六国的秦始皇的嫡长子,其母在历史中并未记载,对她的猜测一直饱受争议。有学者认为扶苏的母亲名叫芈华,出生在楚国,后跟随嬴政迁居到秦国。

也有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他们推测楚夫人才是扶苏生母。学者认为楚夫人是楚国王室成员,之后与嬴政离开楚国遂改名成郑夫人。

对于其母的传言众说纷纭无处可查,但是对于扶苏的历史我们却有处考究。

秦始皇对自己的第一位孩子有着极高的期望和寄托,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取自《诗经·郑风·山有扶苏》中的“山有扶苏,隰有荷华”顾名思义,是希望长子能性格坚毅正直,品性高雅纯良。

而扶苏也确确实实成长成了他父亲希望的样子,拥有着敦厚纯良,仁德如玉,待人真诚坦率且对政治上有一定的见解。但也恰恰如此,他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砍。

扶苏在成长过程中推崇儒家思想,秉承着仁、义、礼、智、信。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己任。对国家忠诚,为人也有责任感,孝敬长辈,伦理纲常不可废。

然而这个观念却与秦始皇的铁腕政策相悖。

一、 “焚书坑儒”焚的什么书,坑的哪些儒

扶苏人生中最大的错误就是违背父亲意愿,劝解阻拦父亲焚书坑儒。

那他为什么要焚书?

在秦始皇的铁腕政策下,六国得以统一,他是历史上第一位统一六国扩大了疆土版图的皇帝。

他收复六国用的是严厉,强劲的手段,而非怀柔政策。因此儒家思想与他相悖论。

但满朝文武总是拿上古儒家思想来让秦始皇管理他的江山。

放眼望去,一代枭雄用铁血统治的天下,最后要听旁人拿另外一套管理政策让他去改革、去变通。

自认为自己是“功高三皇,德迈五帝”的秦始皇自然是不想遵循古人的政治思想,他有他自己的管理方针。

这就和他的朝臣们以及推崇儒家思想的扶苏有了分歧。



丞相王绾等大臣主张分封:认为在燕、齐、楚等新征服地区分封诸子为王,可借助宗室力量巩固统治,防止旧贵族叛乱。

丞相李斯坚决反对:指出西周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战乱不断,主张全面推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控制地方,避免权力分散。

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认为分封会培植新的割据势力,最终确立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公元213年,也是距离上次争论两年后朝臣在宴会上再一次吵的不可开交。

博士淳于越批评秦朝不行分封,认为应效仿殷周分封宗室功臣,否则政权难以长久。

丞相李斯认为时代不同,盲目效仿古制会危害统治,儒生“以古非今”可能动摇君权,形成反对势力。

为统一思想不让老百姓们学的太多的知识,位了强化权利拥有绝对的霸权主义,李斯建议焚烧民间流传的《诗》《书》及百家典籍(仅保留医药、卜筮、农书),禁止私学,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这便是焚书的由来。


然对于坑儒,源自于侯生和卢生之祸。

在坐拥万里江山,美人在侧后,这种乐不思蜀的日子就想能再活五百年。因此秦始皇沉迷于长生不老的方法。

他对长生不老的追求极尽变态的程度,野史中曾传言秦始皇派徐福带着五百个童男童女去蓬莱仙岛求药。徐福自知世上本没有长生药,于是诓骗始皇帝大量钱财,最后卷这钱跑到了如今的日本岛,后人戏称岛上的祖先就是当年出海逃跑的徐福。

对于长生不老药追求,始皇帝已经到了疯魔的程度。儒生卢生和侯生位了拍马屁极尽讨好谄媚,声称能找到长生不老的办法。却又在暗地里辱骂始皇帝刚愎自用,暴虐成性简直愚昧。

此番大逆不道的言论到底还是被始皇帝听到了,于是他们展开了大逃亡。

为了抓到这两个儒生,秦始皇选找罪魁祸首,在抽丝剥茧的审问下,一个牵带着一群,一群又告发一团,一团又举报一帮,最后零零总总涉案这高到460余人被活埋于咸阳,史称“坑儒”。

晚年的秦始皇逐渐走向极端,迷信又充满了暴虐。

面对如此残暴的行为,身为长子的扶苏不忍父亲再这样腐败下去,于是多次劝谏,“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

这也让本来中意他的父亲开始疏远他来。于是扶苏被贬到上郡监督大将军蒙恬的军队 ,协助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为的是让他远离自己眼不见心不烦。

二、 扶苏之死,谁人手笔

秦始皇一生中有23个子女,最为器重的就是长子扶苏,但是因为他推崇的儒家思想与秦始皇相左,导致秦始皇对他有些情感隔阂,最终把他贬到上郡协助蒙恬将军的工作。

但是这个最为器重儿子真就被父亲所厌弃了吗,自然不是。

虽然父亲对他有些怨怼,但还是对他寄予厚望的,把他送到上郡,一是远离朝派政治纷争,二是让他笼络蒙恬将军以及他手下的30万精兵。

在秦始皇病逝之后传位的诏书也是仍旧传给了长子扶苏。

明明父亲为他铺好了一切前路,为何最后扶苏却用自杀的方式来了却余生呢。

这里面有一个巨大的阴谋。

说到阴谋就不得不提赵高这人,赵高是赵国宗族的旁支,他的生母在秦国因为犯罪曾被处以肉刑,刑满释放后又被拉去充当奴婢。


他的兄弟也在与赵国和秦国的战乱中丧生,秦国派出的白起智勇双全,巧计略施就让赵国的40万精兵被活埋于地下。赵高父亲赵武、四兄赵胜、赵括、赵通均在此事件中丧生,活下来的赵高和弟弟赵成逃回了赵国。

秦国的强大让赵高看在眼里,长大后他毅然决然的来到秦国成为了宦官,担任秦始皇幼子胡亥的老师。

秦始皇去世后赵高联合李斯发动了“沙丘政变”。彻底搅乱了这庞大秦朝的内政,让本来强大的秦朝一瞬间变得土崩瓦解。

这其中不得不深究他是蓄意报复。报复当年秦国害他父兄之死的仇。

赵高为了掌权无所不用其极,在他给胡亥当老师的这些年里故意引导他错误的人生方向,导致胡亥成为了一个嗜血暴虐残害手足的人。

而能把这一切掰回正轨的扶苏则成为了他们的眼中钉,拦路石。

赵高利用了扶苏对秦始皇孝顺敬畏的心,对他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催眠谋杀”

秦始皇病逝后,赵高密下了皇帝已死的信函,让远在上郡的扶苏不知真相。始皇帝死前立下让扶苏登基的遗诏也被赵高截下藏匿。

位了笼络朝臣进一步掌握政权,赵高特意来了一出指鹿为马桥段,来试探群臣对他的信服程度。原文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意思就是赵高想知道大臣里面是谁站在他这边的,于是在众人面前献给秦二世一头鹿,却指着鹿说这是马。秦二世大笑,说丞相可是看错了,为何要指鹿为马呀,随即问左右大臣。这时就看出大臣们的站队了,有的不发一言,有的也跟着指鹿为马乱说一通,而有的不愿意顺着赵高胡说八道坚持自己的观点的大臣事后都被赵高以随便的理由处死了。

这也进一步奠定了他的地位,成为了实际统治者。

为了能更好的掌管朝政,赵高篡改秦始皇遗诏,改立胡亥为帝,以秦始皇口吻治扶苏和蒙恬“不忠不孝”之罪,命其自戕以死谢罪。

扶苏贯彻儒家思想,对“孝”做到了极致,面对如此疑点重重的圣旨,扶苏并没有深思其中的阴谋,而是毅然决然赴死自戕。原文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中,里面扶苏的原话是“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也彰显他对父亲的敬畏和忠孝。

但是作为旁观者的蒙恬,却深知这其中必定有诈。他曾多次劝解扶苏理性看待此事,二人一直在外修建长城,未曾与朝政牵扯半点关系,何来的不忠不孝,为何赐死。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他是这样说的:“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

可惜终究没能劝阻扶苏的自杀行为,一代明君至此陨落,这也加速了秦国走向灭亡的开端

尾声

秦国的强大不得不说这是跟秦始皇的铁血政策相关联,一代枭雄既有野心,也有实力,有头脑也有抱负。他收复六国,统一货币,创立郡县制,修建长城抵御外寇,不得不说他的一生确实做过很多为后人贡献的大事。

可惜晚年的他追求长生,听信谗言,让身边的奸佞左右朝政因此做过很多荒唐且残暴的事。也让他最器重的长子冤死在了奸佞的阴谋诡计中。

秦始皇死后,长子扶苏也被阴谋陷害致死,此后秦国也彻底衰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秦国   楚国   史记   郡县制   秦朝   丞相   长子   大臣   太子   儒家思想   父亲   何原因   历史   万大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