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生活在动动手指、美食就可上门的时代,或许很难想象,在没有手机和互联网的古代,“外卖”同样是一门红火的生意。事实上,中国人吃外卖的历史源远流长,其专业化服务在唐宋时期就已十分成熟。

唐代的“立办”与“进士团”
虽然“外卖”一词直到宋代才正式出现,但专业的外卖服务在唐代就已颇具规模。在长安、洛阳这样的大都市,餐饮业高度发达,出现了一种名为“立办”的高效服务。

据《唐国史补》记载,一位官员被突然任命后,需立即宴请同僚。当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带着宾客回府时,惊愕地发现可容纳数百人的宴席已准备妥当。手下小吏解释道,这都得益于东西两市酒楼的“立办”服务——酒楼每日都会备好大量半成品或成品菜,只需“举铛釜而取之”,即便是三五百人的筵席也能即刻办妥,其效率堪比今天的“团膳外卖”。
更有趣的是,当时甚至还出现了目标客户精准的“一条龙”服务团队。为迎合每年新科进士的庆祝需求,长安城内有专门的“进士团”,他们包揽了从租赁场地、筹办宴席到送餐上门的全部工作,可谓专业至极。

宋代市井的外卖盛景
如果说唐代的外卖还多服务于士大夫阶层的大型宴会,那么到了商品经济空前繁荣的宋代,外卖则真正融入了市井百姓的日常生活。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许多市民家庭“往往只于市店旋买饮食,不置家蔬”,与现代都市白领的生活方式如出一辙。

那么没有手机,宋人是如何点餐的呢?方你可以派仆人到店下单,也可以体验一把“隔空点餐”。临街的住户饿了甚至无需下楼,直接从窗户用绳子垂下竹篮和钱,招呼街边的小贩将食物放入篮中提上来,这便是“隔窗索唤”。

此时的“外卖小哥”队伍也更为壮大,他们有一个特定的称呼——“闲汉”。他们并非无所事事的懒汉,而是活跃于城市中,专为富家子弟提供跑腿、送餐、代购服务的灵活就业人员。在国宝《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就能找到他们的身影:比如在“十千脚店”门前,就有店小二正端着碗盘准备出门送餐。
明清的精细化服务
而到了明清时期,外卖服务更加专业和精细化。明代有“四司六局”可提供上门操办宴席的“高端外卖”,分工细致。清代则流行“盒子菜”,食盒内分格摆放着烤鸭、酱肉等各色熟食,与现代的套餐外卖盒异曲同工。

在保温技术上,古人也颇具智慧。他们常用一种名为“温盘”的餐具,这是一种夹层瓷盘,上菜前向夹层内注入热水,能有效为食物保温。而用来送餐的食盒,多用木、竹或漆器制成,做工精巧,既能保温又能保证菜品在运送途中不会洒漏。
从唐代的“立办”宴席到宋代的“闲汉”送餐,再到明清的“盒子菜”,可以概括出一部古代城市商业生活的发展史。
更新时间:2025-11-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