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两个看似不相关的新闻突然撞在了一起——中国三年累计减持美债3096亿美元,持仓降到15年来的最低点;美国政府却在同一时间关门,75万联邦雇员无薪休假,国会还在为了预算问题吵成一锅粥。
一边是冷静精准地“抽资走人”,一边是财政混乱、系统失控,有专家看完后直呼:“这不是巧合,这是战略交锋。”这一次,中国没有敲锣打鼓地喊口号,但一出手,就让美元的脸色变了。
中国减持美债早就不是新闻,但这次的数据太扎眼了。根据《人民日报》援引财政部数据,自2022年至2025年9月底,中国累计减持美债规模已经达到3096亿美元,持仓规模降至7270亿美元,创下2009年以来最低纪录。
这不是一次“闪电式出逃”,而是一场“慢火炖汤”的金融操作。从手法上看,中国采用的是“小步快走”的方式,每次减持都不大,但频率拉得很密,几乎像是精准设定好的“金融节拍器”。
这种操作方式有两个好处:一是不会引发市场恐慌,避免引火烧身;二是可以持续释放压力,让美国财政部门感受到“长期有人在敲警钟”。
更关键的是,这不是情绪化的反制,而是战略布局的一部分。从2022年开始,中国就已经把“去美元化”写进了全球金融合作方案里。现在不仅在金砖机制内部推动本币结算,也在和中东、非洲、拉美等国家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人民币的“朋友圈”越拉越大,美债的“吸引力”则在变小。
有人说,中国减持美债是“脱钩”,其实不准确。更像是“换轨”:不再把美元资产当作唯一储备选项,也不再把美国财政当作“安全港”。这不是“冷战式对抗”,而是“市场化撤离”。
而这种撤离,刚好撞上了美国财政最脆弱的时候。
10月1日,美国政府正式停摆。原因是民主党和共和党在新财年预算上谈崩了。说白了,钱还没批,支出不能动,政府就只能“关门歇业”。
这次停摆影响面极大。根据白宫预算办公室的数据,约有75万名联邦雇员被迫无薪休假,每天损失工资超过4亿美元。一周下来,直接损失超过70亿美元,间接影响波及金融、交通、医疗等多个系统。
要知道,美国国债已经突破35万亿美元,每年光支付利息就要花掉1.2万亿。这本来就像是一个靠信用运转的“借贷帝国”。可现在,连最基本的“预算机制”都搞不定,等于把“信用墙”自己踹了一脚。
最尴尬的是,国际评级机构开始敲警钟了。标普、穆迪等机构均发布预警报告,认为美国政府的“政治极化”和“财政无序”正在削弱全球市场对其债务安全的信心。
这就好比一个企业,账还没算清楚,员工已经罢工,股东开始撤资,客户还在门口等着退货。再配上国会山那群人每天互相喊麦的直播画面,全球投资者用脚投票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
美债市场是全球金融体系的地基之一,而现在这个地基开始出现裂缝,偏偏这个时候,中国在轻轻地“搬砖”。
从中国有策略地减持美债,到美国财政“自己扯自己后腿”,这两件事叠在一起看,已经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次货币权力的深度交锋。
过去几十年,全球金融秩序基本是“美元本位”。各国央行买美债、结算用美元、金融话语权看美联储脸色。不想买也得买,不想用也得用,美元就是“世界通行证”。
但现在,这张“通行证”开始不好用了。
中国不是靠嘴说要“挑战美元霸权”,而是用脚投票、用市场行为表达态度。减持美债只是表象,更根本的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比如CIPS跨境支付系统日交易量已经突破8000亿元,与SWIFT体系并行;再比如中阿、中沙、中俄之间用本币结算能源贸易的协议也越来越多。
与此同时,美国却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上不断“摇摆失衡”。一边是美联储加息让全球市场吃紧,另一边又是财政悬崖把政府拖入停摆,华盛顿自己都搞不定自己的账本,全球自然也就慢慢开始找“备胎”。
这时候,中国的“金融稳健”优势就显出来了。没有大起大落的利率,没有突然翻脸的制裁政策,越来越多国家愿意跟中国谈“本币结算”、“去美元化”,不是因为意识形态,而是因为实用。
说白了,美元如果再这么折腾下去,它不是被别人打下来的,而是自己掉队的。
而中国,只是用了一招——把自己的牌打稳,把别人的漏洞点清。
中国减持美债,不是对抗,而是防风险;不是挑事,而是控局。面对一个财政系统摇摇欲坠、政治斗争愈演愈烈的美国,中国没有开口骂人,而是默默搬走了自己的筹码。
而这一搬,搬出了美国的财政焦虑,也暴露了美元体系的结构性问题。
这场金融博弈看起来没有硝烟,但每一次“抛售”,每一次“停摆”,都在让全球重新思考:谁能稳定世界的货币秩序?谁又在慢慢失去信用?
答案,其实已经在市场上写得很清楚了。
更新时间:2025-10-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