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奶奶亲,还是姥姥亲?心理学家给出明确排序,好扎心

在孩子小时候,家长们总爱打趣问孩子道:

你更喜欢奶奶,还是更喜欢姥姥

孩子指了谁,谁就会开心地给孩子包个红包。

而没有被指的家长,则会把孩子抱过来亲几口,以泄“落选”的伤心。

如今,许多年轻人都忙于工作,孩子都交给老人来管

我的同事便是如此,由于工作太忙,就让自己的婆婆和妈妈一起来照顾孩子。

她说,因为姥姥带的时间更长,孩子会更喜欢姥姥一些,一见到就手舞足蹈的。

那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到底是孩子和奶奶更亲,还是和姥姥更亲呢?

从传统角度:奶奶更亲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夫妻俩生了孩子,一般是跟着父亲姓。

于是,便有了这样的称呼,儿子的孩子是亲孙子,女儿生的孩子是外孙。

从称谓上来看,亲疏非常明显,那就是奶奶和孩子更亲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奶奶会将自己的孙子视为自己家里的血脉,而将外孙视为别人家的血脉。

和奶奶相比,姥姥的亲近感就会更弱一些。

过年走亲戚,常常把去奶奶家称为“回自己家”,而将去姥姥家称之为“去外婆家”。

这种亲疏的区别,与我国特殊的家庭结构密切相关。

在父系社会中,每个家族都对传承香火有着执念,而且只有儿子才能为家族传宗接代。

因此,儿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远远大于女儿

儿子的孩子,就会被称为“嫡系”。而嫁出去的女儿所生的孩子,则被称为“旁系”。

这种传统习俗离我们并不远,只过去了一百多年。

延续了几千年的观念,转变起来十分困难。

现如今,那些认为奶奶比姥姥更亲的人,便是受到了这种观念的影响。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姥姥更亲

心理学家曾做了一个社会调查,来研究到底是奶奶亲,还是姥姥更亲。

经过了一系列社会调查之后,结果发现,姥姥比奶奶更亲。

进化心理学来看,在人类发展历史中,总会保留那些对自己生存有利的心理特征

比如,当人看到蛇等危险动物时,大脑会自动产生害怕并且逃跑的心理,这样的保护机制让原始人直接避免了接触危险行为。

这便是有利的心理特征——利于人类生存。

可能有点抽象,但和姥姥更亲,也是进化心理学所选择的结果。

许多社会调研表明,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姥姥往往比奶奶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

美国心理学家托德·德凯就曾表示,在相处时间、礼物和学习等方面,姥姥所投入的都比奶奶更多

在生活中,我们也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孩子长得特别像姥姥。

生物学中有个概念叫做“母系遗传”,指的是两个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子一代总是会表现出母本姓遗传的特征

这是因为,mtDNA只能通过卵细胞,将自己的遗传信息传给下一代,让下一代中的线粒体DNA与母亲一致。

有位宝妈博主发视频时,发现自己的孩子和太姥长得实在是太像了。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宝妈做了基因检测,发现自己的孩子和太姥的基因重合度极高,甚至连吃饭的口味都一样,这其实就是母系遗传的力量。

从现实角度:谁带亲谁

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和谁亲并不取决于传统观念和基因,而是谁陪孩子的时间更长

孩子和姥姥接触的时间长,就和姥姥更亲,反之亦然。

在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做“近因效应”是人们往往会和经常接触的人建立更亲密的关系

1950年,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曾做了一个实验,来论证“近因效应”。

他去了一座单元楼,对每一户住户进行上门访问:在这个单元楼中,你经常打交道的是哪一户邻居?

这是一个完全随机的单元楼,每家住户都与其他住户是陌生人。

然而,调查结果却显示,距离越近的住户,往往交流更加地密切。

费斯廷格还发现,人们与邻居的亲密度,甚至高于和远距离朋友的亲密度,尽管这些朋友们有着共同的经历和兴趣爱好。

也就是说,谁给了孩子更多的陪伴,孩子就和谁更亲。

总而言之,对于姥姥和奶奶谁喝孩子更亲,在不同的家庭中有不同的情况。

但最关键的一点是,陪伴越多,爱护越多,和孩子就越亲密。

-The End -

作者-猫头鹰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1

标签:心理学家   姥姥   奶奶   近因   住户   心理学   角度   儿子   发现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