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今天咱可得好好唠唠喝酒这件在生活里再常见不过,却又暗藏无数健康玄机的事儿!这可不是随便聊聊,而是关乎咱们每个人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大事,必须得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听。
就说咱身边的刘大爷,今年 65 岁了,喝酒这习惯那可是跟随他多年。每天晚上吃晚餐的时候,要是桌上没摆上一杯酒,他就浑身不得劲,感觉这一晚上都睡不踏实。在刘大爷心里,一直觉得少喝点酒没啥大不了的,不会对健康有啥影响。可前两天,出了件让他和家人都措手不及的事儿。
邻居家的老伙计们都回来了,多年的老友相聚,那气氛一上来,几个人就约着喝了不少白酒。刘大爷喝得尽兴,可回到家后,整个人就不对劲了。他明显感觉到胸闷,胸口就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喘不过气来;胃里也翻江倒海,恶心的感觉一阵接着一阵;脑袋也昏昏沉沉,头晕得厉害。家里人一看这情况,吓得不轻,赶紧七手八脚地把他送去医院。到了医院一检查,结果是急性胃炎、心血管应激反应。医生一脸严肃地告诉刘大爷,以后一滴酒都不能再喝了,哪怕是少量饮酒也不行。
这可把刘大爷弄懵了,他怎么也想不通,自己喝了大半辈子酒,怎么突然就被宣判不能喝了呢?其实啊,这里面的门道可深着呢,远不止刘大爷想象的那么简单。
北大研究 51 万国人:喝酒没有 “安全区”
咱们国家的酒文化那可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得很。不管是朋友聚会时的欢声笑语,喜庆宴会上的热闹氛围,还是逢年过节阖家团圆的时刻,酒桌上总是少不了那一杯杯的琼浆玉液。很多人觉得酒是生活里的调味剂,少了它就少了点滋味。
可有些朋友,就算体检的时候查出了脂肪肝、高血压、高血脂这些毛病,只要身体没啥明显症状,就还是该怎么喝就怎么喝,一点都不放在心上。还有些人心里抱着侥幸心理,觉得只要不喝得酩酊大醉,偶尔喝点小酒,对心血管健康还有好处呢。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大错特错!喝酒的危害远比咱们想象的要可怕得多,就算是小酌几杯,同样暗藏危机。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机构早就把酒精列为一类致癌物了,这可不是随便说说的。到现在,酒精已经被证实和肝癌、消化道癌症、结直肠癌以及乳腺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病风险增加脱不了干系。就好像酒精是一把隐藏在暗处的 “毒剑”,悄无声息地就把健康的防线给攻破了。
2021 年 7 月,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子刊发表了一篇研究,那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研究人员就像一群严谨的侦探,对国际癌症机构全球 2020 数据库里的数据进行了详细又深入的分析。他们把受试者分成了三组,分别是少量饮酒(每日平均 <20g)、中等饮酒(平均每日 20 - 60g> 60g)。
研究结果一出来,可把大家都吓了一跳。2020 年全球新发现的癌症病例里,大概有 74 万例都和饮酒有关。其中男性差不多有 57 万例,女性大概是 17 万例。而且,饮酒对肝癌、食管癌、乳腺癌的影响最为明显。就好像饮酒是一颗危险的 “定时炸弹”,在不知不觉中就把这些癌症的 “导火索” 给点燃了。
另外,研究还发现,饮酒对中国、蒙古等东亚地区的人影响最大,因为饮酒导致的癌症新发病例比例在这些地区是最高的。就算是少量饮酒,也和肿瘤发生风险增加脱不了关系。在因为饮酒导致的癌症病例里,大概有 14% 是少量饮酒造成的,中重度饮酒导致的癌症比例分别是 39.4%、46.7%。最后研究人员斩钉截铁地指出,最安全的饮酒量就是一滴酒都别喝。
要是你觉得《柳叶刀》的研究还不够有说服力,那咱再来看看咱国内北大的研究。北大的研究人员可下了大功夫,对 51 万国人的喝酒大数据进行了全面又细致的分析。结果发现,根本就不存在所谓适度饮酒有益健康的说法。
研究明确指出,酒精摄入量和死亡、死于酒精相关癌症、肝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呈正相关关系。啥意思呢?就是说喝酒喝得越多,这些风险就越高。但这还没完,就算是少量饮酒,也会让这些风险增加。在去除了各种干扰因素后,研究发现,男性每周要是多摄入 100g 酒精,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就会增加 15%,肝病死亡风险增加 31%,全因死亡风险增加 7%,酒精相关癌症死亡风险增加 12%。这一个个数字,就像一记记警钟,敲打着我们对饮酒危害的认知。
喝酒脸红与脸白,谁才是 “真能喝”?
在生活里,咱们肯定都见过各种各样喝酒后的状态。有些人只要喝上一杯酒,整张脸就像熟透的红苹果一样,瞬间红透了;而有些人呢,却是越喝脸色越白,就像一张白纸。这两种人,到底哪种更能喝呢?在搞清楚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来了解一下酒精进入体内后,到底经历了怎样的 “奇幻之旅”。
酒精,也就是乙醇,进入咱们身体后,首先通过胃肠道被吸收进血液里。这时候,大概有 90% 的乙醇都得依靠肝脏来进行代谢,就像肝脏是一个勤劳的 “清洁工”,专门负责处理这些酒精。最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过程,酒精通过尿液、汗液、呼吸排出体外。
乙醇在体内的代谢主要分成两步。第一步,由乙醇脱氢酶把它转换成乙醛,这就好比是一场接力赛,乙醇脱氢酶是第一棒选手,它的活性会影响这个转换的速度。第二步,乙醛脱氢酶把乙醛转换成乙酸等无毒的物质,这第二棒选手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同样会影响乙醛代谢速度的快慢。
根据体内这两种酶的活性不同,喝酒的人可以分成以下 4 种类型,而且不同类型的人喝酒后,表现也大不一样。有些人是天生就不适合喝酒,而有些人则像是被老天爷赏了 “喝酒天赋”。
喝酒脸红:高乙醇脱氢酶、低乙醛脱氢酶
一喝酒就脸红的人,其实是体内缺乏乙醛脱氢酶。这就好比接力赛里,第二棒选手掉链子了。体内的乙醛没办法被及时催化,就像一辆辆堵住的汽车,大量进入到血液里。这时候,毛细血管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开始扩张,于是就出现了脸红、心跳加快、恶心等不舒服的症状。所以说,这种脸红的症状可不是能喝酒的表现,恰恰相反,是在提醒你,你不太能喝酒,得悠着点。
喝酒脸白:低乙醇脱氢酶、低乙醛脱氢酶
喝酒脸白的人,可能比脸红的人还要危险。为啥呢?因为这类人两种酶都缺乏,就像接力赛里,两棒选手都不给力。没办法,他们只能依靠肝脏内的细胞色素 P450 来氧化乙醇进行代谢。但这个细胞色素 P450 代谢酒精的速度特别慢,产生乙醛的速度也不快,所以从外表上看不出来脸红,这就给人一种很能喝的错觉。可实际上,这类人要是大量饮酒,很容易伤肝,甚至导致急性酒精中毒。就像一个看似坚固的城堡,其实内部已经千疮百孔,一旦遭遇大量酒精的 “攻击”,就很容易崩塌。
一杯就倒:低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正常
这类人说明乙醇脱氢酶含量比较少,就像接力赛里,第一棒选手实力太弱。一喝酒,体内就会迅速累计大量的乙醇,就像一个小杯子,一下子被倒入了太多的水,很快就满了。所以他们很容易上头喝醉,常常是一杯酒下肚,就开始发酒疯。很明显,他们也是不能多喝的人,喝酒的时候可得控制好量。
千杯不醉:乙醇脱氢酶正常、高乙醛脱氢酶
这类人可就厉害了,由于乙醛脱氢酶含量较高,就像接力赛里,两棒选手都实力超强。所以他们喝酒的时候不上脸,也不容易喝醉。但这也容易让他们放松警惕,一不小心就会过量饮酒。就像一辆性能超强的跑车,开起来太顺畅,就容易让人忘记控制速度,最后可能会引发危险。
蜂蜜浓茶不解酒,这 2 个方法才靠谱
经常喝酒的朋友,肯定都听过喝浓茶、喝蜂蜜水解酒的方法。每次喝完酒,身边总有人热心地建议:“快喝点浓茶,解解酒”,或者 “喝杯蜂蜜水吧,解酒效果可好了”。可这两个方法真的能解酒吗?答案是否定的。
浓茶里的茶碱含量很高,它就像一个过于积极的 “催促者”,会促进肾脏功能发挥利尿作用。但这样一来,一些未经分解的乙醛就像一群迷路的孩子,过早地进入了肾脏。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很容易影响肾脏健康。而且,酒精和浓茶都会对心脏带来兴奋作用,就像两个调皮的孩子,在心脏里上蹿下跳,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原本健康的心脏,就像一个被打乱节奏的乐队,没办法正常工作了。
蜂蜜水呢,里面的果糖确实可以促进酒精代谢,这一点没错。但一杯蜂蜜水里的果糖含量十分有限,就像用一滴水去熄灭一场大火,效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说,靠喝蜂蜜水解酒,基本没什么用。
那真正解酒的方法是什么呢?其实就两个,简单又有效。
多喝水
解酒的关键就是要促进代谢,就像给身体这个 “工厂” 加速运转。多喝水可以加速酒精的代谢速度,让它能更快地通过尿液、粪便、汗液排出体外。就像给身体里的 “排污管道” 多加点水,把酒精这个 “污垢” 冲出去。所以,喝完酒之后,不妨多喝几杯水,让身体轻松一点。
饮酒前吃点东西垫肚子
在喝酒前 1 小时,最好吃点东西。可以选择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比如吃个鸡蛋、喝杯牛奶,或者吃点瘦肉。这些食物就像一层坚固的保护膜,有助于在胃部形成一道屏障,可延缓酒精的吸收速度和对胃黏膜的刺激。就像给胃穿上了一件 “防护服”,减少酒精对胃的伤害。
更新时间:2025-04-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