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空气来袭,这5样吃进身,2味少碰,身体不“冻”人!养阴固阳防寒,关键在这几招

前两天早上,邻居张姨在小区晨练,回来直打喷嚏。

她一边捂着围巾,一边说:“这天变得太快了,昨天还穿短袖,今天差点被冷风吹感冒!”

是的,随着冷空气一波波南下,全国多地气温跳水式下降。尤其是昼夜温差大,很多人刚进屋还觉得热,出门就被冷风当头一棒。

这个时候,正是从“秋燥”向“冬寒”过渡的关键期。

中医讲,“秋冬养阴,防寒护阳”,意思是既要保护身体里的阳气,又要滋养阴分,让身体顺利“过渡到冬天模式”。

但很多人这个时候最容易犯两个错:

所以,接下来要记住:少食两味,多吃五样,让身体不怕冷,也不容易上火。

一、少食两味:寒凉、辛辣

第一味:寒凉之物。

像凉拌菜、生水果、冰饮、绿豆汤,这些都该“收起来”了。

为什么?

秋末初冬时节,人体阳气开始内敛,如果再吃太多寒凉的食物,就像在火炉旁泼凉水,阳气被压下去,人就容易手脚冰凉、腹泻、脾胃虚寒。

尤其是中老年人和女性,若本身胃寒、脾虚,吃凉更容易脾阳受损,导致消化不良、胃胀、食欲差。

建议:生吃的水果可以蒸着吃、煮着吃,比如蒸苹果、煮梨水,更温和。

第二味:辛辣刺激。

很多人一冷就想吃火锅、麻辣烫。

虽然暖和,但辛辣食物吃多了容易耗伤阴津,尤其容易引起喉咙干、口腔溃疡、便秘、上火。

中医认为,辛散太过则阳气泄,火锅里多放辣椒、花椒,短暂出汗后,其实更容易导致体表阳气散失。

建议:吃火锅时多加些蔬菜、豆腐,汤底选清淡一点的,少蘸辣油、麻酱。

二、多吃五样:养阴固阳、防寒入冬

第一样:黑色食物

进入秋冬,最该补的就是肾。中医说“冬养肾”,肾为先天之本,肾气足,阳气才稳。

推荐:黑豆、黑芝麻、黑米、黑木耳。

这些食物富含植物蛋白、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能帮助增强体力、滋养肾精。

比如:黑米粥搭配红枣煮,每天早上喝一碗,温润又补气血。

第二样:根茎类

萝卜、山药、莲藕、红薯都是好选择。

山药健脾补肺,红薯含膳食纤维,帮助通便;秋冬多吃一点,既能补养脾胃,又能防便秘。

建议:做一碗“山药红枣粥”或“红薯糯米粥”,温补不燥。

第三样:羊肉类

“冬吃羊肉赛人参”,这句话虽夸张,但道理不假。

羊肉性温,含优质蛋白与铁元素,可帮助提升阳气,抵御寒气。

但注意:脾胃虚弱、口干舌燥的人别天天吃,一周两次即可。搭配萝卜或生姜炖煮,更温和。

第四样:菌菇类

秋冬是流感多发期,菌菇如香菇、平菇、银耳、虫草花,富含多糖,有助提升身体免疫功能。

推荐:每天饭桌上一道菌菇菜,比如“香菇炖豆腐”“银耳莲子羹”,既营养又润肺。

第五样:热汤热粥

天气冷,脾胃喜欢温暖的感觉。

不妨每天早晚一碗热汤或粥:比如红枣桂圆粥、白菜豆腐汤、莲藕排骨汤。

汤水暖身暖胃,也能防止秋燥伤阴。

三、调除了吃,还要穿得对

①保护阳气,从头做起。

老话说“寒从头起”。老年人尤其要记得——出门戴帽子!头部受寒,容易引起血管收缩,诱发头痛、血压波动。

②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

晚上泡泡脚,用温水加点艾叶、姜片,可以温经散寒、助眠安神。

③不要捂出病。

室内外温差大,穿衣要分层。出汗后及时更衣,防止受凉。

④保证睡眠、适度锻炼。

阳气在夜间潜藏,早睡是养阳的关键。白天晒晒太阳、散步或做八段锦,有助于气血流通。

四、温馨提醒

冷空气来了,不是靠多穿一件就能健康过冬,而是要从“吃、穿、动、心”几方面调养。

记住:少吃寒辣,常饮温粥;护头护脚,早睡早起;顺应天时,平安入冬。

不过也提醒大家,天气再冷,也别一味乱补。补得对,叫养生;补得不对,叫伤身。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如果出现长期怕冷、出虚汗、睡眠不好等情况,请先去正规医院就诊,不要盲目自查自补。

温馨提示:本文所载的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医生进行沟通。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7

标签:养生   固阳   冷空气   身体   关键   阳气   脾胃   寒凉   山药   秋冬   红枣   红薯   辛辣   食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